面對地球變暖,旱災、洪水等天災席捲各地,加上氣候極端化,農作物無法跟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糧食收成岌岌可危。薯仔原產地秘魯與國際馬鈴薯中心(CIP),正積極研究並開發生命力超強的薯仔。原來看似平凡,外貌與味道麻麻的薯仔,其實是適應力極強,且能夠預防糧食危機的救星?
食材
|共63篇|
豬肉價格持續飆升,中國人如何應對?
中國作為豬肉消費大國,國內去年便屠宰多達 7 億頭豬。但在非洲豬瘟持續影響下,短缺已成為全國危機。今年進口豬肉比去年增加 1 倍,達 200 萬噸,仍難以應付 14 億張嘴。數個月來,豬肉價格一直上漲,捱貴豬肉的老百姓固然不快,「經濟學人」及「紐約時報」報道均稱,負責與豬瘟展開「鬥爭」的政府官員,亦對豬肉供應短缺表示不安。
Gloria Chung:去一次日本改變生命?受夠了柚子
上個星期,我在米芝蓮的網站發佈了一篇關於日本食材的文章,在香港,愈來愈多 Fine Dining 的餐廳採用日本食材,跟過往使用歐美食材大相逕庭。這個風氣也吹到歐美,不過是否應用得宜,真的因人而異。
從不追求業績成長,卻成為日本人最想永續的企業
一間年營業額僅 200 億日元的中型企業,竟然名列日本民眾最希望永遠存在企業第一名,被美國哈佛商業院選為研究案例,就連以精益管理聞名的豐田(Toyota)、擁有百年歷史的松下(Panasonic)以及日本央行,都派人前往學習。
菌種科技食品:生物製乳蛋白雪糕
如今科技發達,想吃不含牛肉的漢堡扒?植物製仿肉 Impossible Burger 滿足到你。要嚐一口不含牛奶的雪糕,美國食品科技公司 Perfect Day 也幫到你。該公司研發以酵母製作牛奶蛋白,在上週推出全球首款生物製乳蛋白雪糕,甚至開創名為「菌種科技食品(Flora-based food)」的全新食物種類。
為何香蕉這樣便宜?
一分錢,一分貨。然而,一磅香蕉,全世界也賣得愈來愈便宜。香蕉味道討好,營養豐富,但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其零售價每磅不過 70 美分左右。香港超市零售價約為每磅 4.2 港元。明明香蕉要遠洋進口,又容易熟透,為何仍能如此便宜?
從農業廢物中得到代糖:一個愛的故事
為了父親的糖尿病病情受到控制,墨西哥一名科學家研發出更便宜、更環保地得到貴價代糖的方法。
日本人討厭吃魚了嗎?
豐洲市場開幕半年,累計魚產品銷售量與築地時代相比下降了 7 個百分點。負責人說有關原因有很多,無法一概而論。但有評論卻指這是「少食魚(魚離れ)」的潮流所致,有需要超越供應,從全體市場消費入手改革。
非洲豬瘟:牽一髮,動全身
因豬隻樣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6,000 隻供港活豬遭全數撲殺。對香港來說,現時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可能只是暫無活豬供應。但據雜誌「外交政策」報道,中國養豬農民,以至國家整個豬肉產業、全球糧食價格,皆因此遭受打擊。
雞隻自由放養,必然確保動物福利?
日常吃到的雞隻,不少都在集約化雞場飼養。消費者或不太關心雞們的來歷、短暫的一生如何度過,只求滿足口腹。而在澳洲,情況稍有不同。澳洲雞隻飼養行業中,超過 6 成獲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認證。即使雞肉需求龐大,仍有協會從動物福利角度出發,旨在保障雞隻身心健康。
Impossible Foods:無肉之肉正改變世界?
美國食品科技初創公司 Impossible Foods 週一公佈,最新一輛的融資金額高達 3 億美元,旨在加速公司的業務擴展。這次 E 輪融資由現有投資 Temasek 及維港投資帶領進行,投資者中除了一眾藍籌機構,還包括網球名將 Serena Williams、饒舌歌手 JAY-Z 及 will.i.am、女歌手 Katy Perry,以及社交網站 Reddit 創辦人之一 Alexis Ohanian 等多位名人。
天生食材必有用:「醜蔬果」訂購服務
蔬果的長相決定其命運?以往有瑕疵或長相奇特的蔬果,注定未進肚中,就已先進垃圾桶。不過,近年不再流行標準好看的蔬果,反而以醜為美,有指貌醜的水果更為天然及安全。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興起網購「醜蔬果」,足見其大有市場。
區塊鏈如何防止食物摻假?
一瓶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裡面,成分標籤的真偽幾乎無從稽考。廠商的欺詐成分能有多高?貨架上顯示為「特級初榨」的上等橄欖油,很大機會完全不是它向消費者所標榜的東西。造假情況日益普遍,各大食品供應商為保其品牌聲譽,新的防偽鑑別方法亦應運而生。
自我覓食、耕種的城市人
城市文明為我們帶來方便,起居飲食都能夠依賴市場買賣,而不用靠自己耕種食糧。雖然有些人逃離城市回歸田園,但美國男子 Rob Greenfield 所做的更為極端:百分百自給自足。他到底如何單靠耕種和出外覓食過活?
Impossible Burger 2.0:更不可能的植物製漢堡扒
去年 4 月,植物製造漢堡肉 Impossible Burger 進軍本港市場,那如同真牛肉的色香味,令不少食客一試難忘。今年美國食品科技公司 Impossible Foods 再接再厲,推出全新植物肉 Impossible Burger 2.0,以大豆蛋白取代小麥蛋白,不含麩質及膽固醇,亦令肉汁及口感更加豐富。而從本月開始,這款「更不可能漢堡」正式登陸香港。
雞肉工業化的產物 :木質雞胸
雞胸肉愈來愈「鞋」,尤如「柴皮」一般,雞肉公司用了數十年繁殖及改變雞種,令牠們能長出「大雞胸」,提升生產量,但過度生產帶來的禍害,已開始浮現。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面對客戶也開始摒棄口感欠佳的雞肉,行業正花費億元來應付各種後果,包括軟塌的「意粉肉」,以及肉質太堅韌粗糙的「木質雞胸」。
成名之謎:為何牛油果能紅,青菜蘿蔔卻不能?
牛油果、羽衣甘藍、奇亞籽及藜麥等超級食物,近年紅遍全球,知名度超越荷里活明星。但是世上蔬果那麼多,為何這幾種能成為飲食界寵兒,創下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收益,改變男女老幼的飲食習慣,青菜蘿蔔蘋果橙卻名氣平平,乏人追捧?更重要的是,這種食物界「明星效應」對我們有何影響?
殷實耿直,堅持研發無添加的亨氏茄汁
在所有放進口的東西都要有機、自然、無添加的時代,方便為上、以味道口感滿足大眾明顯已是老思想,加工食品、醬汁雖可存放,但光只是防腐劑,也足以令人退避三舍。原來早在百多年前,美國老牌食品公司已有此自覺,製作出無化學防腐劑的茄汁。
末日飲食指南:地球最後的晚餐,你最應該吃甚麼?
人在亂世,更需未雨綢繆。囤糧防末日,已非超級富豪的專利。但老百姓資源有限,肯定沒有那麼豐盛,菜肉飯湯樣樣齊備。假如只能挑選一種食物,該吃甚麼來續命求存?英國廣播公司全新播客節目 All Hail Kale 從前人經驗及營養學家的角度,探索最有營養的末日飲食指南。
從前紐約是蠔天堂?紐約十億蠔計劃
紐約港長年受污染困擾,海洋生態枯竭。直到 1972 年,隨著「清潔水法案」通過,法律才禁止傾倒廢物或未經處理的污水入港口。紐約一個非牟利組織正在努力清理這渾水,嘗試復原其失去己久的生態系統 —— 投下蠔殼,種出蠔礁,名為「十億蠔計劃」(Billion Oyster Project,下稱 BOP)。目標是到 2035 年在 100 英畝的蠔礁上建立 10 億隻活蠔,亦是其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