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試寫一篇真鱔稿

A+A-
如今花錦鱔絕跡,我們只能吃粗身肥大的鱔,以作補償。

傳媒界中人常說「鱔稿」,意指暗中替人宣傳的文章,單聽名字都知和飲食有關。「鱔稿」出處,大家或有聽聞,的確跟大鱔有關,更是鱔中之王花錦鱔。

吳昊所寫的「飲食香江」便有提到,話說 2、30 年代,香港食肆冷藏系統不周,劏一尾大魚便要在門口貼出告示宣傳,即劏即賣,以免久放而不新鮮,導致蝕本收場。當時從廣州來香港開店的南園酒家,常從大良採購花錦鱔,牠難捕,體型大,長 10 尺,重 2、30 斤,量大而價錢貴,酒家必要在門口貼告示:「本酒家定於某月某日劏大鱔!」吸引食客來買。

酒家負責人以防萬一,會宴請傳媒人吃飯。傳媒人得了著數,便在報上提到酒家賣鱔的新聞(實在沒風骨),暗中幫手宣傳。寫得多了,編輯自然討厭,「怎麼又是鱔稿!」從此就有「鱔稿」之名。

這種勾結,當然令人生氣,但花錦鱔的確是美味之物。從前珠江三角洲一帶有花錦鱔,絕不易捉,價錢高。食家唯靈說過,以往一斤花錦鱔,等於一個月人工。後來老饕把牠吃到幾乎絕跡,變成國家受保護動物,非法撈捕自要罰款,但一切來得太遲,花錦鱔已絕跡多年。

我記得在 20 年前仍可吃到花錦鱔,多來自越南,到越南缺貨,在十多年前,香港商家便改到紐西蘭捉鱔。這些外國來的花錦鱔仍然粗壯大條, 2、30 斤,雖然味道較珠江產的淡,但肉質已比一般鱔結實,皮也是厚而爽彈。

煮花錦鱔,傳統做法是先炸後炆,走油後,令鱔肉保持質感,再用蒜子、火腩炆到入味。其魚油豐足,皮滑肉厚,爽口鮮甜,口感可算獨一無二。至於花錦鱔頭,則是全條最矜貴部位,鱔頭有人買,魚販才會劏,正是我們香港人俗語,「認頭」的出處。有人「認頭」,代表有人承擔責任,一切先會開始做。鱔頭價高之原因,是人們相信它有去頭風的功效,以往常用川芎、天麻去煲湯,以去頭痛的問題。

花錦鱔的美味,愛吃之人都不會忘記,難怪報界饞人願意以身犯險,用鱔稿換來一桌美食。如今花錦鱔絕跡,可鱔稿還是不停有人生產,廣見於各大傳媒和不同的網絡平台。要分辨,其實不難,以下我即席示範寫篇鱔稿,你大概會嗅到一陣廣告味:

「*CUP 剛出版由呂嘉俊撰寫的『味緣香港』,作者將他眼中的香港味道,以相片和文字紀錄下來。這本小書記下很多傳統食物的做法,讓人了解炸子雞、燒鵝、叉燒等製作方式,並從細節中分辨菜式的好壞。呂嘉俊是記者出身,喜愛查證食物出處,書中記下他採訪和考證得來的寶貴資料,像沙嗲牛肉麵的來源、西米蓮蓉焗布甸的典故。喜好飲食之人,本書值得收藏。」

這類文字單方面讚揚作者呂嘉俊,缺乏評論,不見思考深度,根本是宣傳文章,鱔稿一篇也,而且「鱔」味極濃!

書展推介

今年香港書展,*CUP 媒體決定加點奇想,由毛孩帶路,到香港各處遊玩,尋找香港的僅餘或正在消失的味道。我們希望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的會展中,讓你見到我們的小小心思,以及大大的動物。

巨大化動物
以可愛動物為主,置身於香港各區地標,定必令人重新閱讀香港。

味緣香港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追回從前香港叉燒、打冷魷魚等美食的前世,找出食物來到香港的變遷,從味道寫出香港情。

紙上繁花
非一般的遊記,一場場深度文化之行
與故宮專家同遊中國內陸、日本京都、美國加州、紐約
  • 日期:7 月 19 至 25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地點:灣仔會展 1A-E12 攤位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