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共430篇|

【Soul Monday】踩板橫越歐洲,以速度治療心靈

速降滑板在很多人眼中,只是危險的冷門玩意,Austrian Pixner 卻從這項極限運動中感到自由和寬慰。過去 6 年,這位 26 歲奧地利好手在陸地上馳騁,還曾聯同另外 4 名「板女」,展開 5,700 公里的橫越歐洲之旅。她們從英國出發,向土耳其一座古老修道院前進,幫助同伴之一撫平父親驟然離世的傷痛。

激情過後:後球季抑鬱症襲來

隨著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和 NBA 季後賽總決賽結束,本賽季的歐洲足球和美國籃球賽事都告一段落。心愛的球隊能交出成績自然令人高興,表現不符預期也不用失望,留待下次捲土重來。不過,相信熱愛球賽的你,完季後總會隱約有一絲絲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持續發酵的話,可能會引致一種被稱為「後球季抑鬱」(postseason depression)的現象。

陶傑:精神病患文化與香港的明日危機

這一切銀幕形象,是否加強了對精神病人的標籤?一切戲劇作品,凡有精神病患者有關,今日是否應該禁止?按照西方最新的人道平權標準,是否言論和創作自由也要讓步?香港的平等機會委員會,是殖民地政府撤出香港時設立的機構,引入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但香港是一個金錢社會,官僚和商人共同掌權,缺少深厚的文化基礎。

【倫常命案】為何「下毒手」會變成「最佳解決方法」?

昨日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據報道,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血腥行兇影片,對未成年者有何心理影響?

日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隨後有拍得行兇過程的閉路電視影片流出,那些血腥片段亦旋即在網上瘋傳,相信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也有看到。東西方專家均警告,現實中的暴力影像透過社交媒體擴散,足以對未成年人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破壞,而保護他們善用互聯網免受傷害的重任,則落在每個成人身上。

你我都是自虐狂?人們為何透過痛苦尋找快樂

在珠穆朗瑪峰上,現時堆積了超過 200 具屍體,大多是因為缺氧、體力不支,又或者各種意外而死亡的登山客。人們如想征服山峰就要跨越前人屍體,有研究指,平均每 20 名登頂的冒險家,就有一人無法回程,可是依然不斷會有後繼者冒生命危險勇闖山峰。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就在著作 The Sweet Spot,探討究竟人們為甚麼自願做一些令自己痛苦、甚至冒生命危險的事情。

口說欣賞努力,實際喜好天賦?

「沒有後天努力,再多天賦也沒有意義」、「成功需苦幹」,類似的說話或許已經聽到麻木。強調努力之重要,或能為成功人士博得謙虛貼地的名聲,但過分強調,反而可能令不少事業範疇出現「天分偏誤」(naturalness bias)—— 與其他須通過努力而成功的人相比,人們更敬重有天賦的人。

Moyashi:壓力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在沒有人管理的島嶼中活下來,形成獨自的生態,主角們於是感歎:「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這成為該電影系列的名句。生命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特殊的環境只意味著特殊的出路,不會改變生命繼續流動的事實。

Moyashi:欺凌是確保自己不被欺凌的最佳手段

在大多的欺凌事件被揭發後,大眾經常都無法理解,受害人不一定是個討厭鬼,反而本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為甚麼會被欺凌?加害者明明沒有實質好處,竟然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不是受害者有甚麼特別,也不一定犯下甚麼天大的過錯,而是因為群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向心力,急於找一個倒楣鬼。

恐懼:同時驅動利他主義的情緒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年輕勢】窮得只剩時間:為何韓國青年愛排隊?

時間就是金錢,當有人用錢買時間,更多人只能把時間當錢花,包括韓國青年男女。排隊文化在 1980 年至 2000 年初出生的 MZ 世代中日漸盛行,為了買到品牌物以至折扣貨,等上數小時也樂此不疲。專家分析,在求職難發達更難的時代,他們從中追求的不只物質,還有微小的幸福和成就感。

離鄉別井後,難民面對的身心健康危機

近年全球多國走向獨裁,政局變得動盪,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被迫遠走他國。這班難民因為往日經歷的政治暴力而身心受創,到達其他國家後,又要長期活於貧窮狀態之中,難免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2022 年,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在「刺針」旗下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分析緬甸流散群體的健康情況。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從哈里王子回憶錄,理解喪母的長期創傷後遺

哈里王子回憶錄 Spare 日前出版,在爭議聲中登上暢銷書榜,縱然該書以「用愛的永恆力量戰勝悲傷」(Eternal power of love over grief)為宣傳,但新英格蘭大學社工學系副教授 Sarah Wayland 反而指出,哈里疑有喪母的「複雜性創傷」後遺,悲傷不是被戰勝、只是被粗暴壓抑,影響其身心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