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威爾三部曲之三:備受欺凌,學會求生的「如此歡樂童年」

A+A-
圖片來源:OLIVER BUNIC/AFP

英國傳奇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反烏托邦式小說如「動物農莊」、「一九八四」為世人所稱頌,但大眾未必了解他的生平,特別是童年。1952 年,亦即奧威爾死後兩年,其自傳「如此歡樂童年」(Such, Such Were the Joys)出版,講述他 8 至 13 歲期間被欺凌虐待的慘痛經歷,這份痛苦亦融入到他後期的作品之中。

奧威爾生於英屬印度,父親是印度總督府鴉片局的職員,母親則是緬甸木材商的千金。二人後來把奧威爾帶回英國牛津,他們一家雖然尚算中產,但始終無法負擔貴族學校的學費,奧威爾只能拿獎學金就讀相對次級的預備學校「聖塞浦里安學校」(St. Cyprian’s School)。他入學時只有 8 歲,一開始還會尿床,因此受到校長夫人(在文中稱為 Flip)蔑視。Flip 會威脅,要讓 6 年級的學長毒打他。

後來當奧威爾再次尿床而被迫向校長(在文中稱為 Sambo)「自首」,校長更親自鞭打他。有一次,奧威爾私下向其他同學提及校長的鞭刑於他並無大礙,傳到校長耳中,結果又再受新一輪毒打,這次連馬鞭都打斷了,他卻仍是被怪罪的一方。奧威爾以反語形式,諷刺原來自己可以在不知情、不願意,以及無力阻止的情況下犯下罪孽(尿床)。童年的他一度把這個訊息潛移默化,甚至認為令校長的馬鞭斷掉,也是他犯下的惡。

在自傳當中,奧威爾形容「聖塞浦里安學校」是一所昂貴而且勢利的學校。校內其實也有不少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有些甚至帶有貴族頭銜,這班富二代會受校方優待。奧威爾本身要靠獎學金讀書,接受到的教育自然不同,通常只是填鴨式死記硬背,每天上堂就被一大堆去掉脈絡的事件和日期轟炸,表現不佳還會受 Sambo 校長體罰。Flip 經常嘲笑他長大後不會像其他同學般富有,警告他一輩子也不會超越得到被安排好的社會地位。

年紀小小的奧威爾後來意識到,唯一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是考取獎學金,入讀全國最知名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他形容 10 歲至 12 歲的自己飽受莫大壓力,其中一大原因是被灌輸了自己是問題的根源,老師們都是他不可遷怒的「恩人」。當然,學校生活也有少數令他懷念的美好時刻。例如他與友人散步和看板球的時候,副校長(在文中稱為 Brown)偶爾也會帶男生們捉蝶,並經常有意無意炫耀自己的珍珠柄手槍。

奧威爾也回憶指,學校的環境總是十分骯髒,即使相對上流的學生也時常生病,學生們經常要捱冷、捱餓和捱打,而最令人噁心的是洗澡用的澡盆和吃飯用的粥碗。不過即使生活環境惡劣,大部分學生對 Flip 都抱持一種奇怪的忠誠。至於一切關於性愛的想法,在學校都是禁忌,老師教育學生「身體是聖神的宮殿」,反對學生自慰。學生如有疑似同性戀行為,會被退學處分。奧威爾曾經對一位名叫 Elsie 的女孩有好感,但因為他對此感到羞愧,沒有發展下去。

在自傳中,奧威爾辛辣地批評學校制度,覺得上流社會的人永遠不會錯,也會讓草根小孩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成功。不過這種艱難的環境下,他學會求生,即使未必能成為成功人士,也可存活下去。文中他提到一位因疑似同性戀而被逐出校的同學 Horne,他最終沒有因為在學校經歷的苦難而被打沉,離校後反而活力充沛。最後奧威爾也成功轉讀伊頓公學,只是後來也因家中的經濟問題而沒有升讀牛津、劍橋等大學,但他畢生留下的經典作品,已足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