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共430篇|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自知之明: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重要嗎?

你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的你未必一致,哪個才準確?17 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關注內省;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自我認知哲學家 Mitchell Green 認為,此概念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獨特之處。然而,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標準,近年遂透過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來探討其真確性,以及認識自己是否能讓人活得更好。

年賺幾多錢才能幸福?

無論「辛苦搵嚟志在食」或者「賺錢買花戴」,花錢享受能讓不少人快樂。在充滿銅臭的世界,幸福免不了跟收入扯上關係。過去有研究指,當人們的年收入達到 7.5 萬元(美元,下同)時,幸福感會趨於穩定,再多的錢也不會有太大改變。不過近年也有研究挑戰這個數字;亦有人認為,錢與幸福的關係,似乎取決不同人的身份、心態。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人要到幾歲才真正成年?

法定成人年齡每個地方有所不同,包括香港在內,最多地方選擇 18 歲,而世界上最大成年歲數也不過是 21。近日英國國民保健署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師 Moya Sarner 就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上撰文,指出過往人們可能完全錯誤理解成年概念,人過了法定年齡之後,也不一定擁有成年人的心智。

到杳無人煙之地工作的好處

疫情讓遙距工作普及,更成為部分人的新常態。有的人喜歡在家工作可以多睡一會、更輕鬆分配工作和休息時間,享受獨自的安寧。不過作為社會性動物,要是工作場所變成人跡難至的地方,相信就不是人人可以接受。偏偏有人享受在南極、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等冷清地方默默工作,樂得清淨。

選擇困難症的福音:果斷的人未必會做到更好選擇

相信不少人遇過以下情景:約朋友出門,卻不知道穿甚麼衣服,肚餓了,決定不了哪間餐廳;到了餐廳,又拿不定主意點甚麼菜。有人會覺得選擇困難症十分困擾,連生活小事都不能自主。一班來自英國和波蘭的心理學家近月在科學期刊 Plos One 發表的研究文章,或者可以令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安心一點,因為研究結果指,果斷的人未必會做更好選擇。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書店們:好 Dry

今期題目為「好 Dry」,是因為最近世界各地都受到旱災的影響:如四川果農種植的葡萄變成葡萄乾、德國易北河水位下降至看見幾百年前刻在饑餓石上的警語、英國出現樹木因為乾旱而提前落葉的「假秋」、非洲之角更是重災區,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的糧食危機、政局不穩及能源價格上升,令幾百萬東非人民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