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的青銅器配方,留了一手?

A+A-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 圖片來源:路透社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遂之齊。

郭沫若、錢穆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的「考工記」,被譽為世上最古老的百科全書。「考工記」主要記述先秦時期的工藝技術,例如鐘鼎、斧斤、戈戟等各種青銅器鑄造方式,當中「金」與「錫」兩種金屬的比例便有不同。青銅是一種合金,似乎只要找出「金」與「錫」各代表甚麼金屬,再依據「考工記」所載比例,就能煉出與公元前 300 年無異的青銅。但近日載於學術期刊「古物」(Antiquity) 的研究顯示,「金」、「錫」也不是各自元素單一的金屬,而是預製的合金,意味著要煉成青銅,還有其他步驟。

參與研究的牛津大學考古科學教授 Mark Pollard 稱,「考工記」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指南之一,保證統治者能掌握一切,編寫的人可能是行政官員。他認為青銅像今天石油一樣,在當時價值如同戰略物資,控制青銅就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關鍵。「這段文字的存在,表明青銅的生產相當受國家力量控制。」另一位研究參與者、任職於大英博物館的劉睿良(Ruiliang Ray Liu)博士則指,青銅製作規模龐大,需要監管及制訂標準,確保人人緊密合作。

不過,「考工記」部分內容的細節,例如「金」、「錫」的成份,似乎未有詳加描述。研究古代中國考古學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泰教授(Lothar von Falkenhausen)早年認為,「考工記」的閱讀對象是負責宮廷工匠行政的官員,編寫者為了自身利益,故意將技術信息簡化為簡單公式。因此「考工記」並非方便工匠學習知識的讀物,也解釋了為何文本的技術信息往往含糊不清,跟中國古物裡分析提取的數據相合但極不完整。

過去一個世紀,學者一直在探尋關鍵的「金」、「錫」是甚麼,主流解讀為銅和錫。然而,研究找來大約同時代的青銅器分析金屬含量,再比對「考工記」提到的各種「金」、「錫」比例,卻發現錫的實際含量皆高於預期。Pollard 的研究雖然未找到青銅合金的確切組合,但研究人員相信「金」、「錫」指的是數種金屬混合物。研究人員觀察「考工記」同時代的古錢幣,發現這些錢幣包含兩種預先製成的合金,一種是銅錫鉛,另一種是銅鉛,成為線索。「我突然想到,如果你重新解釋『金』、『錫』的意思,書中描述的可能是預製合金。這代表我們不曾真正瞭解金屬預製及供應這一步驟。」

鑄幣並不在「金有六齊」的主範疇內,故生產青銅器、武器的鑄造方式,可能與錢幣不同。儘管如此,研究認為把「六齊」的「金」、「錫」解釋為預製合金有合理之處,因為若將「六齊」記載的 6 種鑄造比例,對比東周墓地裡的金屬器物,就會發現除了銅及錫以外,絕大多數都含有大量鉛,只有一些器物不含鉛。研究提出,「金」、「錫」可能是三種金屬合成的合金。羅泰贊同研究,他稱「金」和「錫」是合金而非金屬的想法,值得作為假設來考慮,或者可以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