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A+A-
「國王的伸冤」劇照中的理查三世。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按照電影劇情,女主角蘭利(Philippa Langley)在觀賞莎翁劇作「理查三世」時,被理查三世的事蹟吸引,於是自行深入研究,誓言要找到理查三世遺骨,斷定屍首就埋在李斯特城某個毫不起眼的停車場內,但蘭利沒有任何正式考古訓練,結果受到李斯特大學考古學家及管理層阻撓。

大學真的阻撓考古挖掘嗎?

現實中,蘭利是「尋找理查計劃」(Looking for Richard)的發起人,2012 年確實以成功發崛理查三世遺骨而登上新聞。整個劇本是以蘭利與歷史學者 Michael Jones 在 2013 年出版的著作 The Lost King: The Search for Richard III 為藍本,細訴追查理查墳地的心路歷程,再加上劇組人員的原創研究。

然而,電影不是毫無爭議,去年秋季在英國公映後,在戲中被描繪成從中作梗的李斯特大學隨即發表冗長聲明,強調一直與蘭利緊密合作,聲言有主動向電影製作團隊提出幫助,但遭對方拒絕。蘭利接受歷史雜誌 Smithsonian 訪問卻暗示,自己作為女性、沒有學術訓練、受主流排斥的修正主義者,經常要面對校方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

理查三世協會(Richard III Society)在成功考挖理查遺骸後,以科學方法重塑理查三世樣貌,旁邊為協會成員蘭利。 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作為旁觀者,英國考古學家 Mike Pitts 曾經發表著作 Digging for Richard III: The Search for the Lost King,為事情來龍去脈留下較中肯的描述。他指出,蘭利確實是推動考古挖掘的主因,否則工程不大可能展開。

然而,大學考古團隊的挖掘目的,其實是研究理查三世下葬的方濟各會修院 Greyfriars 遺址,以了解當時平民生活和建築,有別於蘭利一心要追查理查下落。事關尋找特定名人墓地,向來不是考古學的主要關懷,挖掘又牽涉考古專業,沒有考古訓練的蘭利難免有淪為局外人之感。

在挖掘遺骸過程中,蘭利利用莎劇對理查三世的體格描述進行比對,加快尋找遺骨的過程,但後來團隊要經過長時間的科學研究與論證,才能夠正式斷定骸骨的主人是理查三世,意味著考古學者功不可沒。Pitts 更補充指出,現實的研究團隊以女性為核心,並非如電影描述的男性主導,不是戲劇化的男性排斥女性故事。

為國王伸冤的「理查派」

除了遺骸,理查三世的經歷同樣傳奇。1452 年理查出生於公爵世家,在席捲英格蘭的玫瑰戰爭期間,親眼目睹家族命運天翻地覆,先從顯赫貴族之子,淪為叛徒之子,最後又成為王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年僅 8 歲經歷已大起大伏,隨後數十年政治也反覆動盪。

最為人詬病的,是理查三世把年幼侄子愛德華五世(Edward V)及弟弟約克公爵軟禁在倫敦塔,有傳他們最終在塔內遭人毒手。1483 年愛德華五世駕崩後,理查正式登基為理查三世,兩年後戰死沙場,年僅 32 歲,拱手把王位讓給亨利七世。

後世對理查三世的評論,整體分為兩大派別。一派把理查描繪成篡位暴君,下令殺害自己的侄子,這套論述因莎劇廣為人知,劇本甚至把理查出生描寫為「畸形的未完成品」(Deformed, unfinished, sent before my time)。別樹一幟的「理查派」(Ricardian)以平反為使命,認定真實的理查三世是無可挑剔的模範國王,但遭受後世的政治宣傳抹黑。

蘭利便公開以「理查派」自居,其貢獻不只是發掘理查遺骸,近年更努力為理查平反,聲稱其兩名侄子沒有在倫敦塔遭人毒手,反而在鄉間度過餘生。連串主張必然又引起歷史學界爭議,說不定最終同樣通過學術驗證,以致「國王的伸冤」可開拍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