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成化石!要注意的兩個關鍵

A+A-
龍王鯨(Basilosaurus)化石。 圖片來源:Klebher Vasquez/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想永世長存有不同方法,可以成為歷史名人,不論是臭名或美名,也有物理一點的方式 —— 死後成為化石。不過要當化石並不容易,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的物種中,只有不到 1% 物種「成功」。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為有志成為化石者提供一些建議,增加各位成為化石的機會。

關鍵一:死得其所

要在數百萬年後成為一塊化石,先決條件是葬身之所。布里斯托大學宏觀演化學教授 Jakob Vinther 接受 BBC 訪問時指,礦化(mineralise)過程需要被沾濕、被掩埋、且避免遭其他生物消化。垃圾堆填區就不是一個好地方,Vinther 解釋,因為堆填區位於地面,「要成為化石,地點通常要低於地下水位,上面的一切最終都會被侵蝕」。他補充,另一個關鍵是氧氣要盡快消失。「缺少氧氣,微生物就不能輕易從四周來到你身邊。雖然一些厭氧菌仍可以消化你,但它們的效率比較低,且這些細菌產生的廢物,甚至有可能助長你保存體內某些組織。」

Vinther 指,水體如河流、湖泊和大海,可以是理想的化石場所,不過似乎只有意外溺水才能「死得其所」。而即使在水體告別人世,成石仍有一定障礙。Vinther 表示,由於水流及食腐動物,河裡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可長時間保持完整,絕大多數落入其中的東西都不會變成化石;靠近海岸線的海洋也是如此。水循環低的湖泊才有機會起作用,中國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的湖泊沉積物,便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有羽毛恐龍(Feathered dinosaurs)化石。

一塊哺乳類動物糞化石。

其他更理想的地點是沖出大海,並深埋在離陸地足夠遠的海底,避免遭海浪、動物游經攪動。他提醒,海底要夠深,以保證有足夠沉積物迅速將遺體掩埋。過去多個世紀,人類已「嘗試」過製造化石。「人類多次航行,發生過很多沉船事故。」當然,大海浩瀚,怎樣的海水也有講究。假如海水有富含鐵的泥,加上充足的硫酸鹽,以及硫酸鹽還原細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遺體的軟組織就有機會被黃鐵礦取代,成為呈金色的化石。

關鍵二:操肌

決定地點後,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較有可能成為化石,或許有幫助。史前人類化石顯示,骨骼和牙齒是最佳石化部位。此外 Vinther 指,一些較軟的地方如皮膚、頭髮,也可能變成化石。這些部位的黑色素能保存數百萬年不分解,古生物學家可以從化石中看到恐龍的深色羽毛,但無法觀察淺色羽毛,亦是同理。對白人而言,他們皮膚、頭髮的黑色素較少,便更難成為化石。

儘管如此,一些器官如肝臟,也可能有黑色素。Vinther 更表示,生殖器比其他部分的皮膚略黑,在幾百萬年後仍舊永恆的機會也相對大。其他值得留意的身體部位,是肌肉,肌肉組織在適當的條件下可釋放磷酸鹽來保存自身。「假如有鈣且酸鹼值較低,你就能沉澱出磷酸鈣,若發生得夠早,就能複現出單個肌肉纖維。」所以練成大塊肌肉,也是通往石化之路。至於指甲、耳垢、糞便這類「即棄」部分也有可能成為化石,例如指甲裡就有磷酸鈣,19 世紀古生物學家 Mary Anning 則曾發現糞化石。但相比其他部位,糞化石極為罕見,未必能「自製」。

太難了,有沒有捷徑?

科學家們現已從「作弊」入手,研究如何快速得出化石。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 Evan Saitta,早在 2018 年就開發新技術「沉積物包裹成熟」(sediment-encased maturation)。掩埋有機物並礦化之前,有機物通常會經歷長時間的熱成熟過程。Saitta 則嘗試在實驗室中加速過程,情況有點像壓力煲煮食。「你在焗爐烤火雞要用 3 小時,但如果用壓力煲,只需 30 分鐘。」通過利用空氣壓縮機(air compressor)和壓錠機,Saitta 成功模擬出樹葉、樹脂、甲蟲等早期的石化形態。

目前,Saitta 的技術只能踏出石化第一步 —— 成熟,距離可長期保存的礦化及結晶仍十分遙遠。若改以琥珀覆蓋,就能保證軟組織獲完善保存,不過人體之大,恐怕難以完全把人覆蓋。將小塊組織例如手指腳趾甲、髮碎等浸入環氧樹脂(Epoxy),或是自製化石一種方式;剩下的就是等待某天,有人發掘你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