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共98篇|

石 Sir:開學了 —— 英國留學篇

踏入 9 月,各大商戶的廣告招牌、宣傳電郵,莫不都在提醒我,又是時候 Back to School 了。伯明翰東亞居民人口少,一般見到的東亞臉孔不少都是留學生。早兩個月暑假期間,坊間碰到的東亞人也明顯較少,唐人街一帶更有點冷清。8 月底起,開始在路上見到一些東亞人臉孔,不少一臉對伯市各處感到新奇有趣的樣子,大概是剛來到快要開學的留學生。

雷曼十年,人文學科式微,職業導向更受歡迎?

回想十年之前,雷曼事件曾觸發一場毀滅性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股市。儘管市場波動可以恢復,但股災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仍有一部分難以復原。2008 年後,美國經濟一度低迷,衝擊就業市場和高等教育的走向。相對過去多年,通識類的人文學科成為邊緣科目,逐漸式微,而為求畢業後獲得穩定收入,新生代大學生陸續轉向以專門職業為導向的學位課程,標誌著社會的整體發展出現了重大轉變。

面斥不雅:英國校園趕絕露宿者

不少商場和公共場所,為了降低管理風險,如今都會積極排斥流浪漢或露宿者的出現,除了認為他們面斥不雅,有礙觀瞻,亦為市民帶來潛在安全問題。近年的做法包括加設或替換一些不友善設計(Unpleasant Design),譬如改用斜面或條狀座椅,讓人無法舒適坐下,並替長椅增設間隔,這主要是不容許露者側身躺下,在公園或車站過夜。如今連英國大學校園都開始仿效這種做法。不過,此舉隨即惹來學生抗議,質疑校方無意解決社會問題,反而歧視和趕絕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亞洲留學生漸減 美國大學吸引力不再?

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在QS最新的全球大學排名分別佔據頭三,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美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在人們印象裡一直有著優質高等學府的形象,單是QS的排名首 20 名,便有 11 間是美國的大學,因此父母送子女到外國唸書,都想讓他們進入這些「神檯級」的學府。然而從最新的趨勢來看,美國的大學已經不如以往般具吸引力。

石 Sir:英國大學工運

現時英國各行業的退休基金,都出現資不抵債的困局。按法例僱主有責任填補這差額,大概大學管理層覺得這責任太大,就想強逼教職員更改退休金制度,減其保障,逼員工一起摃這擔子。教職員當然不滿,2 月 22 日,英國超過六十所大學的教職員發起工業行動,以停課要求大學管理層重新考慮。

大學生礦工潮:靠數碼貨幣創業

沒有人真正了解大學校方對這種盈利活動有甚麼政策,礦工則普遍認為學校應該為他們負擔這項成本,因為他們交的學費已經包括了電費和上網費。現在擔心的是有人自以為交了學費就可以揮霍用電,大家的「財路」因為個別不必要的浪費而打斷。唯一的代價是住宿環境受到影響,一台不停運作的電腦有如一台 2,000 瓦的暖爐,導致夏天酷熱,而且產生噪音,為了控制電腦溫度,即使冬天也不得不打開窗,而室外只有攝氏 2 度。

全面數碼化的大學,還是大學?

E-learning 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若說用網上學習取代課室、PowerPoint、黑板;AI 取代老師,足不出戶就可以「上學去」,這未來教育的趨勢是烏托邦,還是異化的烏托邦呢?今年下旬,美國德州 A&M 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將向數千名學生開展他們的微觀經濟學概論網上課程;而世界上最大的在線學習平台
Coursera,已擁有超過 2400 萬註冊用戶。威靈頓學院校長 Anthony Sheldon 爵士認為,10 年之內,技術革命將擺脫舊的教育觀念,永遠改變世界。今日,全面數碼化的課程未能完全說服家長和學生本身,但如同所有帶破壞性的新技術一樣,它帶來的,可能是教育產業現時最需要的、革命性的改進。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歐洲免費大學教育有多好?

紐約州州長 Andrew Cuomo 於 1 月初宣布,從 2017 新學年起,州內的高等教育學府將實行免費教育。入讀州立或市立大學的本科生,凡是家庭全年收入不到 10 萬美元,學費都獲得豁免。屆時約有數以十萬計學生受惠。計劃促使紐約州成為美國首個提供免費高等教育的州份。反觀追求福利和平等社會理想的歐洲諸國,卻早已實行免費高等教育多年。

挽救學生智商,請停用 PowerPoint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哲學及商業教授 Bent Meier Sørensen 撰文批評,呼籲停用 PowerPoint——多得 PowerPoint,學生變得愚蠢,教師變得沉悶。隨著 PowerPoint 的流行,高等教育界也出現了一種迷思:好像學生可以通過這種課程獲取知識和技巧,而不必經過漫長的閱讀和解題,而閱讀、上課、抄筆記,做功課漸漸變成不合理甚至荒謬的要求。

拉曲線評成績,孰好孰壞?

美國高等教育為人垢病的,其一有「成績通脹」,也就是愈來愈「好 grade」,美國老一輩畢業生看現今學生的成績數據,或會用「嬌寵」、「該死的」、「千僖世代」等字眼來形容,跟香港的「九十後唔捱得」異曲同工。但另一方面,有學者卻關注「成績通縮」的問題,那就是教授以拉曲線來評等,造成的不公平與破壞合作的惡果,誰有道理?

丹麥:最平等的國度?

美國夢不在美國,而在丹麥?論機會平等,丹麥的世代流動指數冠絕全球富裕國家;論生活質素,丹麥有免費教育、廉價樓市、失業保障、全民醫保、生育福利等措施,造就「世上最幸福的社會」。不過,最近一項比對丹麥與美國社會流動的研究指出,丹麥所謂機會平等只是「幻想」,如果說美國夢不在美國,其實也不在丹麥。

唐明:1968 年的火紅美國

這一年是美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時代價值觀變異,年輕人的目標是成為革命鬥士:偏激、憤怒、傲慢,作惡為樂,以卑鄙為榮,就像小說「發條橙」預言的那樣。連知識份子捧場的月刊,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的頭版專題之一,也教人製造燃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