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讀賣新聞」刊登了一篇發自台北的報道,講述台灣大學畢業生當前面對就業困難,廣大青年層惶恐不安,反映社會潛在的一大動盪因素。文章這樣說:
台灣新學年自 9 月開始,6 月是各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旺季。台灣和日本的大學不同,日本是大學生畢業後才尋找工作,台灣大學生在畢業前的 6 月份就忙於尋找畢業後的飯碗,離校後生活才有保障。因此每年從 6 月到 9 月期間,台灣的失業率總是升高,之後才慢慢回降,這一現象成了每年失業率波動的通例。
近年來台灣經濟連續多年低迷,令今年大學畢業生為就業問題益發焦慮。據行政院公佈,今年 1 至 5 月,台灣總體的平均失業率為 3.88%,比去年同期微增,和上一年同期比,則是 7 年以來首次出現失業率轉入上升線。據就業仲介機構調查,台灣企業每年招請新人都集中在 7 月至 9 月這一季度,但今年預定出面請人的企業和公司,只及全部企業的 55%,按同時期計,是自 2011 年以來最低,企業用人減少近一半,說明確實陷於經濟不景氣。
另一方面,台灣企業招聘的對象並不只是剛畢業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台灣的企業從來不會對新招請來的新手,由白紙一張狀態逐步培養鍛練他們成材,而是即聘即用,要求受聘者有實際經驗,馬上能為公司掙錢。這對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求職條件是極為不利的。有如對一般的求職者,要他們在大相撲的土俵賽場上拼個你死我活,台灣年輕人的失業自然高於其他年齡層。
據其他職業仲介業界的調查,今年大學生早在 5 月就紛紛寫好自己的履歷表和求職信向大量公司發出,求職者增加了 5%。但是企業老闆卻有「用人難」的說法。指責當代青年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感」是錯誤的,一些年輕人好高騖遠,卻是眼高手低,聘用了他們,幹不了實際工作,若說他兩句就反抗撒手不幹。一位 50 歲的企業老闆說,以前台灣很少有今天這些青年的經浮表現,50 歲代和 20、30 歲代的人的差別太大了。這也是公司方面的求人難。
這篇報道談了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困難遭遇後,說中國已著眼台灣年輕人所處的環境,對他們提供新的途徑。中國領導人之中排名第 4 位的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呼籲台灣青年可以到中國大陸開辦企業或就業。福建廈門市為支援台灣年輕人到大陸來發展,準備了各種必要的設施,其他省市也都為招引台灣青年舉辦宣傳活動,宣布實質的優惠措施和僱用職場,供台灣求職者選擇。但是,兩岸關係自 5 月 20 日民進黨的蔡英文政權上台,雙方的聯絡已告停頓,在這種狀況下,中國仍以台灣青年為焦點,積極地部署接近他們,是針對今天台灣年輕人潛意識傾向「台獨」,須要突破,否則台灣難以統一。不過,這些被台灣企業認為「用人難」的台灣年輕人,如果去到大陸就業,必然引起同當地人的激烈競爭,又會起甚麼樣的變化,倒是值得注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