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球每 3 個成年人中,就有 1 個患有高血壓,比 1990 年以來多出 1 倍,已達 13 億人。高血壓向來被視為富裕國家的常見疾病,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4 分之 3 的患者居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當中近半數人未曾被確診;而 5 分之 4 的患者未能獲適當治療。為此,世衞剛制定了首個應對高血壓的計劃,預計至 2050 年將可能拯救 7,600 萬人。
血壓的正常指數為 120/80 mmHg,兩個數字分別是指心臟跳動時以及心跳之間,在動脈內的壓力。當前者升至 140 以上,或後者升至 90 以上時,即為高血壓。高血壓會損害動脈,並減少到達心臟的氧氣量,可能導致心臟病、腎病和中風。高血壓的成因主要為攝取過量鹽分、飲酒、吸煙、空氣污染和運動不足,可透過調整飲食、藥物、醫療保健和資訊系統等來控制情況,惟世界各地的推廣和執行進度不一。
世衞在計劃中呼籲各國政府將控制高血壓列作優先事項,由衛生部門及醫療保健系統制定細節(加拿大和韓國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壓病例因而獲改善)。該計劃提出統一診斷和治療方案,包括用藥的順序和劑量、有效組織專業人員以解決人手不足並降低成本;並向政府建議購藥清單(均為價錢廉宜的非專利藥),以及建立劃一系統追蹤患者和治療數據。
有專家認為,高血壓已成為一種影響全球的現代疾病。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中心副教授 Annet Kirabo,正進行有關非洲贊比亞的高血壓研究計劃。她指出,撒哈拉以南地區因受西方文化影響,部分飲食習慣可能導致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此外,黑人族群由於基因突變,更容易對鹽分產生反應,而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在新興經濟體國家,常見引致高血壓的因素則另有其他,例如因遷移到其他城市而改變飲食習慣、無法安全運動、接觸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的有害物質、經常暴露於高度污染的環境,以及醫療護理設施不足等。
該計劃亦指出,控制高血壓情況將有助各國政府減少經濟損失。超過 3 分之 1 死於高血壓的人為 70 歲以下人士,不但意味著其家庭收入將會減少,還會對國家生產力造成損失。該計劃估計,在控制高血壓上每花費 1 美元,日後可為國家帶來 18 美元的經濟增長。
各國才剛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就要應對另一健康問題,或會是一大考驗。然而,雖然新冠肺炎造成了全球近 700 萬人死亡,但由非傳染性生物體引起的疾病,其每年致死人數也多達 4,100 萬;而高血壓比新冠肺炎更加廣為認識,且已有價格實惠的治療藥物,更應及早採取應對措施。
哈佛醫學院全球非傳染性疾病及社會變革計劃負責人 Gene Bukhman 表示,高血壓向來被視為新危機,實際上卻是數十年來存在已久的地方性問題。換言之,控制高血壓的關鍵不在於任何新創計劃,而是講求執行的決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