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

|共44篇|

每一次洗衣,也在污染海洋?

提到流入海洋的塑膠廢料,膠樽可能是最深植人心的代表。但一些細小得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塑膠,更是無孔不入地影響海洋生態。在美國,一位滑浪風帆教練 Rachael Miller 便研發一件名為 Cora Ball 的洗衣球產品。在微粒隨洗衣水流出海洋,成為污染物前,先堵在洗衣機內。

綠色和平:勇士到訪,彩虹詠香江

香港,本已恍如日不落之地,拜「幻彩詠香江」所賜,夜色更炫亮 ;光影反照在維多利亞港的海面上,城市的晝夜難分難解。然而,幻彩再動人,也動不了香港水域的塑膠垃圾;比起天空的輝煌,海洋的繁雜似乎更超我們的想像 —— 海洋吞下的是香港每天 2,183 公噸的塑膠垃圾,海岸處處皆飲管、膠杯、發泡膠盒,還有全球每年多達 1,270 萬噸的塑膠垃圾。至於大海吞不下的,就由超過 170 種海洋生物來承受。海洋塑膠污染危機,可能比想像來得更嚴峻。要真正了解問題,唯有實地研究。全因這個目的,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特意在 12 月由地中海遠航而來。

她寫下環保預言書,換來被抹黑的人生

上世紀 50 年代,生物學家卡森收到麻省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中指自從州政府半年前滅蚊後,區內再聽不到鳥鳴。數年後,英國農村雀鳥大量死亡,皇家保護鳥類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接獲全國 6,000 多宗死鳥報告,數字比前幾年暴增。多年來,美國報道亦指出包括禿鷹在內的鳥類數量急劇下降。卡森當時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道出真相,卻因此換來被人身攻擊、抹黑的一生。

為何地球最後的雪會是一片紅

每年春天,全球大部分高山霜雪不免色變一場,皚皚白雪上泛出淡淡西瓜紅。2,000 多年來自亞里士多德發現起,一直叫科學家費解。其實,「雪下」元兇是單細胞綠藻。它們類近海藻,卻居於霜雪。冬天蟄伏於積雪中,春天才覺醒,透過融雪浮面,不斷分裂並進行光合作用,在過程中逐漸染紅白雪。西瓜雪驟看淒美浪漫,但對岌岌可危的冰川而言,原來也暗藏殺機。

只花 13 年便生產有史以來一半的膠

2014 年國家地理雜誌報道過一種學名為「膠礫岩」的另類岩石,在夏威夷的海難發現,由高溫融化後的塑膠垃圾,與沙、玄武岩碎屑、木頭及其他碎屑混合而成,看起來就如垃圾。有份發現此種新岩石的沉積岩石學者 Patricia Corcoran 表示,這種岩石或許是標誌人類文明開始大規模使用及丟棄塑膠的里程碑。

中國成海洋廢膠最大出口國

中國的急速發展除了使其成為「經濟大國」,更淪為「污染大國」。在缺乏保護措施及嚴格執法下,中國的污染不只影響國內環境,更波及屬於全球的海洋生態。根據調查,每年有約 115 萬至 241 萬噸廢膠掉進河流繼而流入大海,殺害海洋生物;環保組織亦指出,有近 9 成廢膠來自亞洲國家,當中近 7 成由中國河流「出口」到海洋。

中國污染最棘手的不是空氣,是泥土

噁心的東江水,灰黑的霧霾——於港人印象中,中國的水源和空氣與「潔淨」二字扯不上任何關係,但原來,在中國自然生態中,污染問題最嚴重的非水源,也非空氣,而是泥土。「經濟學人」專題報道,中國至少有 16% 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不少還是農地,這些農地會長出含有毒素的作物;由於政府缺乏監管,有毒食物現正遍佈中國,損害人民健康。

最需要保護的物種

當世界步入第六度物種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生態多樣性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過對於物種保育,大眾往往只知愈多愈好。「自然」科學期刊近日一篇研究調查全球 1 萬多種物種保育狀況,提出除了數目,當局更應考慮該物種在演化軌跡上的獨特性,按此加強部分地區與物種的保育,便能大幅增加生態多樣性。生物學研究中,有些動物確實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有機環保大使:食膠袋的蠟蟲

21 世紀是膠世紀:單在 2014 年,全球出產 3 億噸塑膠,數量預期 20 年內加倍,其中有四成來自聚乙烯(polyethylene),亦即製造膠袋的主要物料。由於分解期可長達百年,膠袋氾濫嚴重危及海陸生態,已成環保關鍵議題。要解決白色污染,科學家發現或可借助一種食膠袋的生物:蠟蟲。

你不為意的污染源 —— 人字拖

過去,人字拖是平民恩物,愛其廉價又輕便,兩趾一夾就能出門。近年,人字拖更是時尚配搭,鮮艷沉色都好襯衫。於是懶人也好,潮人也罷,誰都有對(甚至幾對)人字拖。但買的人多了,丟的鞋也多了。每年有數以噸計的人字拖,被直接掉進汪洋大海,流落他鄉彼岸,加劇生態污染。

綠色和平: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

香港的快樂指數全球排名 123 位,為甚麼香港人活得不開心?土地問題、生活壓力、物價、垃圾圍城、中港矛盾,都可能是令你我疲憊不堪的原因。要過好生活,是否一定要有車有樓?要活得快樂,是否一定要以物質財產來量度?想過好生活有好多種方法,環保其實都是一種生活態度。

冬甩經濟模式:救世良方?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整體平穩成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前景相當明朗,但無可否認的,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極度嚴峻: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無助解決當代種種問題,那麼世界需要甚麼經濟模式,才能糾正疑難?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擘劃一個平衡方案。

煤之將死:19 世紀採冰業的教訓

如果說煤礦業與霧霾是一對夫婦,全球暖化便是結晶,疾病死亡是副作用:中國平均每年有 36 萬人死於燒煤所致的空氣污染,歐洲煤礦大國波蘭每年有 4 萬多人因霧霾而早死,澳洲則有 16% 煤礦工人或已罹患「黑肺」。全球每年有 70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煤炭要負最大責任,然而出於政治因素,煤礦業在全球多國能源政策仍佔主導地位,但能苟延殘喘多久?或可借鑑 19 世紀美國採冰業的興衰。

清除福島核廢料,道阻且長

福島核災事隔六年,東京電力(Tepco)期間不斷派遣遙控機械人抵達人跡罕至的災區收集輻射數據。可是,機械人的抗輻射持久力卻遠低得讓評估人員「無法想像」。2 月初用作清理碎石的「蝎子型」機械人在工作 2 小時後,攝錄機受輻射影響失靈得半路折返,較評估人員原來預期的損耗時間快 5 倍;在最近一次的勘察,探索機械人 Sasori 甚至無法折返,原因是建築碎石和熔解廢料不但阻礙了 Sasori 靠近二號反應堆,甚至還把 Sasori 卡住 。

德國垃圾如何減?

德國人精於處理垃圾,回收數量全球數一數二,近半廢物皆獲循環再用。但矛盾的是,德國人也擅於製造垃圾。環保組織 Deutsche Umwelthilfe 的最新統計顯示,德國拋棄包裝物料的數量冠絕全歐,每年的人均製造 213 公斤包裝垃圾,力壓法國的 185 公斤、奧地利的 150 公斤及瑞典的 109 公斤,而在過去 10 年, 德國的包裝廢物量增加 13%,反映問題有加劇之勢。

雙十一之地球浩劫

是誰發明「光棍節」?大家都說不清楚。但是誰將「雙 11」變購物節?那肯定是馬雲。年復一年,「雙 11」與「掃平貨」掛鉤,時辰一到,訂單殺到。不少人更用「購物」來「愛國」,以過百億人民幣成交額,向全球宣示:咱們就是有錢有能力。但一天的物質歡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卻會持續數年之久。緣色和平的研究發現,這場單日的網購潮的影響,形同一場「地球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