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甩經濟模式:救世良方?

A+A-
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提出「冬甩經濟學」,主張平衡民生與環保的經濟模式。
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提出「冬甩經濟學」,主張平衡民生與環保的經濟模式。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整體平穩成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前景相當明朗,但無可否認的,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極度嚴峻: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無助解決當代種種問題,那麼世界需要甚麼經濟模式,才能糾正疑難?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擘劃一個平衡方案。

「Economics」語源為古希臘文的「家戶管理」(oikonomía);經濟在中文則語出「經世濟民」。不論東西,經濟向來都不強調「增長」,然而增長和發展卻成為近代經濟學的唯一方針。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Kate Raworth 在新作「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 Seven Ways to Think Like a 21st-Century Economist 指出,20 世紀的經濟學無意指明目標,反而蛻變成人類行為學,而對人性的預測判斷又基於錯誤假設,以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rational economic man),自私、孤立、處處計算。缺乏明確目標之下,經濟學轉而追求假目標:無限增長。

Kate Raworth 認為經濟學旨在「取用環境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重點不在增長,而是繁盛;繁盛不一定要伴隨 GDP 增長。事實上,美國經濟學家 Simon Kuznets 在制訂 GDP 之初便曾告誡:「國民收入難以代表國民福祉。」然而傳統經濟學側重收入循環,專注勞工、企業、銀行與政府的經濟活動,完全忽略了社會與環境層面。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英國石油公司(BP)2010 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造成嚴重生態污染,卻被指有助推高 GDP

傳統經濟模式:著重收入流動,忽略社會及環境層面。
傳統經濟模式:著重收入流動,忽略社會及環境層面。

針對隨經濟發展而來的生態污染,歷來有人倡導環保建議,例如以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 Johan Rockström 為首的一群地球科學家便提出保育「九大地球系統運作」--譬如處理淡水流失、全球暖化、土壤變質--以建立「一個安然運行的人道世界」(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Kate Raworth 的冬甩經濟學基於上述「環境極限」(environmental ceiling),加設「社會基礎」(social foundation),以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所提出的人道匱乏危機為綱領,提倡經濟學應助人活於「環境安全而社會公正」的重疊空間,而非獨沽增長不顧環境,又或只講環保不提經濟。

冬甩經濟模式:將社會民生及環境保育納入經濟,冬甩兩環之間代表永續發展的平衡經濟。
冬甩經濟模式:將社會民生及環境保育納入經濟,冬甩兩環之間代表永續發展的平衡經濟。

冬甩經濟學有大小兩環,內環代表社會資源和價值:食物、淨水、住宿、衛生、能源、教育、工作、健康、公正、平等、民主,程度不足則會導致人道匱乏與社會問題;外環代表環境極限,假如虛耗過度,便將衍生各種環境問題,譬如見諸今日的氣候變化、淡水流失、化學污染、土壤變質、氮磷劇增、海洋酸化、生態損失、空氣污染、大氣損害等。唯有處於冬甩兩環之間,才有永續而優質的生活--亦即經濟學的基本目的。

Kate Raworth 指出,環境破壞主要來自富足而非貧困地區,最富裕一成人虛耗大量資源,生活方式不符永續發展;而要解決匱乏問題,亦不致於要將地球推往極限,例如:只需動用 1% 全球食物供應量,即可解決世界 13% 人口的飢荒;只需增加不足 1% 碳排放,便能為全球 19% 無電人口提供電力;全球 21% 人口日入少於 1.25 美元,滅窮所需只佔全球收入不足 0.2%。

rich poor
滅貧所需資源,其實只佔全球財富一小部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理論模型既有,實際建議如何?冬甩經濟學必須符合再生性(regenerative)與分配式(distributive)條件,前者強調永續發展,後者則鑑於經濟增長未必惠及公眾,遂提倡資源公平分配,減低財富與收入的不均,例如:將從自然資源所得財富均分;市場決定、稅務政策和公共投資須符合永續發展原則,而非浪費資源;國營銀行應資助改善環境的計劃,譬如無碳公共交通;等等。

21 世紀的新問題,需要 21 世紀的新思維解決。冬甩經濟學提倡可持續原則,不限一時一地外圍條件,或者 Kate Raworth 不只是 21 世紀的凱恩斯,更是未來經濟學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