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百業之母,在個人和企業融資擔任關鍵角色,間接影響著全球的碳排放,但路透社最新報道,銀行業只打算承擔箇中所涉碳排放的 3 分 1,做法公允與否,未來相信有排拗。
倡議落實「巴黎協定」的國際組織「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早於 2020 年 11 月 18 日針對金融業提出全球第一套準則「金融業全球溫室氣體盤查和報告準則」(Global GH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for the Financial Industry),要量度金融機構的組合,涉及如上市公司股權和債務、企業貸款、項目融資、房地產、抵押品、汽車貸款等,所衍生出的碳排放數量。
不過對於碳排放要承擔多少責任,卻一直未有結論。據報現時這個組織的最新看法,是打算剔除資本市場業務所涉及的 3 分之 2 排放,只承擔 3 分之 1,因為這些排放是由銀行客戶產生,而不是由銀行自己產生。
這樣的會計標準,仍非強制。PCAF 希望其他銀行採納其標準,現這個工作組成員包括摩根士丹利、巴克萊銀行、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滙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NatWest 和渣打銀行,雖然不算齊章,但所做的決定也有一定意義。
要落實這項會計,就要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例如重複計算。因為不論銀行是承擔 33% 抑或 100%,到底如何跨行業避免重複計算,似乎也要各國監管機構出手才能夠應對,因為債券和股票投資者,還將分別核算自己碳融資活動產生的部分排放量。
事實上,近兩年縱使反 ESG 浪潮崛起,但確實也有愈來愈多投資者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並且希望知道他們的投資是否對碳排放有負面影響。
畢竟各類風險可能以各種形式影響其投資組合,且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不斷發展的現實。例如在實體風險方面,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可能是銀行及其借款人的固定資產損失,出現的問題包括生產力下降及供應鏈中斷等。
雖然環保人士認為要把 100% 排放歸因於銀行本身,但現時資本市場的聲音似乎是希望「袋住先」,讓中介人先承擔部分責任。這也讓人想起電影「門徒」,劉德華飾演的毒販有一段對白是這樣的:「生意講供求,他們買,我們賣。我有叫他們吸嗎?我有嗎?我沒有!是他們自己要吸!我又沒迫他們!根本不怪我們!要怪怪他們。我有迫他們嗎?我根本沒有迫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