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企業對中國:sell or not sell,that’s a question

A+A-
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3 月 25 日,荷蘭電子製造大廠飛利浦(Philips)宣佈,將旗下的家電部門以 37 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震驚全球業界。

成立超過二百年的飛利浦,是全球頂尖家電品牌與製造商,近年來雖然面臨三星、LG,以及日系品牌的挑戰,不得不轉型健康科技與醫療器材,但家電部門的技術實力與產品品質一直維持在一定水準,2020 年收入仍有 22 億歐元的高水準。如今竟肯出售予中國,儘管是合乎商業考量的決策,但也引發了中國正在積極買下歐洲企業的疑慮。

不過僅僅三個月前,歐洲各國向來最親中的德國,卻硬生生喊停了一宗併購交易。併購的對象是一間只有 145 名員工的小型德國公司 IMST,專門從事衛星、5G 和雷達技術。

2020 年 12 月,德國政府阻止該公司被中國軍工企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子公司收購。德國經濟部認為,這筆交易代表著「對公共秩序和國安的嚴重威脅」。

取消交易 IMST,象徵德中關係籠罩在愈來愈多的不信任之中。這也為擔任了 15 年總理的默克爾退出政治舞台後,德國對中政策的未來走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正在轉變。歐盟剛剛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一項多方期待已久的投資協議,對中國外交和歐洲商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勝利。但歐盟也愈來愈擔憂其口中的「威權大國」(如中國)影響力正與日俱增,並呼籲與美國拜登政府結成更強大的聯盟,以維護民主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德國將是這齣戲碼如何在歐洲上演的關鍵角色。

儘管部分德國政治人物希望在人權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但另一些人擔心,這可能會為在中國市場上大展拳腳的德國企業帶來惡果。

在這種情況下,杜林普式的經濟「脫鉤」永遠不會成為德國的選擇。默克爾強烈抗拒任何將中國視為對手、「西方對抗蘇聯的舊冷戰翻版」的傾向。

然而,默克爾陣營中一些人的期望 —— 經濟接觸將使中國政治開放 —— 已然落空。中國對內更加專制,對外更加強硬。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以戰狼外交積極反擊國外批評,同時對所有西方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間諜活動也變本加厲。

隨著歐盟敲定「中歐投資協定」(CAI),德國對中政策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重新浮出水面,有可能成為影響德美關係的障礙。

CAI 是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六個月以來,最令人矚目的一項成就。但這項協定可能導致德國與美國總統拜登的人馬關係緊張,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去年 12 月曾在推特上寫道,拜登政府對「儘早與我們的歐洲夥伴磋商,討論我們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表示歡迎。

歐盟反駁了美國對 CAI 的批評,宣稱它所贏得的貿易利益,跟杜林普政府去年與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相類似。

部分對 CAI 的批評則來自人權團體。作為協定的一部分,歐盟曾希望中國批准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各項公約,包括有關強迫勞動的公約。不過,中國政府最終只是同意,會為批准國際勞工組織相關公約「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