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二:愛因斯坦在亂世中的真善美

A+A-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Images

142 年前的 3 月 14 日,世界迎來了 20 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 愛因斯坦。

當我們在思考香港人是否出現了恐慌不安的集體焦慮,在思索如何確認自身方位,在猶豫會否離開眼前的亂世時,不妨看看這位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放逐、IQ 200 的偉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和「未來」。愛因斯坦無師自通地學會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鳴曲」,16 歲進行思想實驗,把追光的想像推演成日後的「狹義相對論」,甚至提出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廣義相對論」。除了由超高智慧而成的科學成就,愛因斯坦還留下了珍貴的人文精神。

如果閱讀愛因斯坦的演辭、書信及評論文章,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字裡行間推崇公義,擁抱自由,並持續對下一代和年青人有所寄盼和鼓勵。1921 年,他接受「新鹿特丹信使報」訪問,發表「對美國的第一印象」,他留意到美國人快樂的人生態度,「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象徵美國最重要的資產。」

1935 年 11 月,識英雄重英雄,他在居禮夫人的追思會致詞:「她的堅定自持、心志高潔、客觀公正與剛正不阿等,難能可貴地集於一人之身。她覺得自己無論何時何刻,都只是社會的僕人,謙沖自抑永不自滿。她對社會的殘酷粗暴與不公不義感到憤慨……」科學成就超卓的愛因斯坦認為,一流人物對於一個世代與歷史進程來說,其品行道德的影響力,更甚於單純的才智成就。

1939 年,他於甘地的 70 歲壽辰發表談話:「他是勝利的鬥士,永遠反對使用武力;他是虛懷若谷的智者,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竭力促使人民向上提升與改善命運……」同年,他因世博而寫下「時間膠囊之信」,提出當時局勢讓人們對未來擔心受怕的原因,在於「相較於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普羅大眾才智品性的差距實在不可以道里計」,並希望後代可超越這些困難。

我們沒有愛因斯坦的智商,但如果能堅持真、善、美,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做到半個愛因斯坦。他自覺沒有能力和經驗處理人的問題,因而婉拒出任以色列總統,但他擁有當今很多領導皆遺忘的人文關懷精神。對於每一條法律,每一個選擇制度,掌權者需多想想真善美初衷,至少可減少荒謬。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