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與科學界脫節?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各項諾貝爾獎的得主開始陸續公佈,一眾頂尖科學家,將有機會得到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或者化學方面的最高殊榮。不過現今科學領域廣闊,這 3 個諾貝爾獎項,已不足以表揚在其他科學領域取得觸目成就的科學家。英國「衛報」就指,有部分學者認為諾貝爾獎不合理的評獎制度,已令其與 21 世紀的科學界脫節

著有自傳「失去諾貝爾獎(Losing the Nobel Prize)」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宇宙學家 Brian Keating,質疑諾貝爾獎的評選過程不透明。諾貝爾獎基金會規定,提名過程及人選需保密,外界對議獎過程一無所知。Keating 如此形容制度的缺失:「像在山上發表聲明,神聖得似是發佈新任教宗的尊號。」現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在 2009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但因獎項評審的不透明,曾在其著作形容「獎項漸漸變成抽獎(priz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lottery)」,成為國際間「圍威喂」式頒獎的一分子。

不過,據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報道,各科學獎的委員會,正試圖改變為人垢病的秘密提名過程,期望獲獎者的性別及國籍更多元化,去除人們對獎項與白人、男性,以及小圈子有關的印象。一直以來,女性科學家獲獎的數目屈指可數,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者之一,加拿大女學者 Donna Strickland,只是該獎項創辦以來第 3 位女性得主。挪威 Osl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校長 Curt Rice 認為,假如諾貝爾獎未能認可女性的工作,將損害此殊榮的聲譽。Rice 同時以數學範疇的費德斯勳章(Fields Medal)及阿貝爾獎(Abel Prize)為例,前者於 2014 年才首度頒予女性,後者至今未有女性獲獎。「所以整個獎勵系統都有嚴重的問題。」

不過,即使遴選過程有改革,諾貝爾獎似乎仍有難以革新的缺陷。前皇家學會會長、天文學及數學家馬丁・里斯男爵(Martin Rees)認為,諾貝爾獎傾重於 3 項科學,令公眾對科學產生誤解。「只有 3 種科學能獲獎,但數學、計算、機械技術、人工智能及環境科學等均被忽視。」獎項創立之初,上述科學研究未曾出現或發達,但這些科學對人類發展肯定影響深遠。若以貢獻論獎,也許還欠了其他科學獎項。

事實上,除了三大範疇外的科學家,過去不少範疇以內的科學家,亦成為滄海遺珠。如制訂元素週期表的化學家 Dmitri Mendeleev,及發現核裂變的物理學家 Lise Meitner,均未獲此殊榮。而其後,委員會更規定每項科學獎,不可超過 3 人同時獲得,令不少曾為研究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最終無緣獎項,變相否定其貢獻。

去年獲獎的三位物理學家。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於注重團隊合作的現代科學,遺珠們更是數不勝數。去年的物理學獎,由 3 位成功觀察重力波的物理學家獲得。然而,相關論文其實由超過 1,000 名科學家共同署名。里斯男爵當時便對此表示:「獎項沒有反映現代科學的本質,表彰個人而非團體合作的問題愈來愈大。」現代科學研究往往由多人甚至大型團隊合作,但獎項的頒發準則卻背道而馳。

Ramakrishnan 認為:「3 人規定造成今天的不平等狀況,以及外界的錯誤認知,以為科學是由一兩個孤獨的天才,在缺少龐大網絡的支持下工作。」現今的諾貝爾獎,也許已難滿足表揚不同範疇科學家的需要,但在尊重團體貢獻上,Keating 則認為尚可以改善。假如參考和平獎,考慮向團體及個人頒獎,便能避免對「孤獨天才」的崇拜現象、令團體的努力能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