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伊波拉 全靠維基百科?

A+A-
18023699880_289aedcb22_h
伊波拉戰士 Pardis Sabeti 在 TED 講座上,講述如何與全球學者共享伊波拉研究成果。圖片來源:TED Conference

作為「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深受書到用時抱佛腳的學子喜愛。但有人會覺得維基資料不可靠,寫論文做 project 參考維基簡直大忌,惟在戰勝伊波拉病毒一役,卻讓不少人對維基百科刮目相看。

維基百科的條目資料一貫開放予任何人編輯改動,因此惹人猜疑其可靠度。2014 年伊波拉病毒蔓延迅速,人心惶惶,唯恐沙士再臨。學者慌忙研究對策,但苦於戰場分散,個個孤身作戰,難有突破。急診醫生 James Heilman 於是發起翻譯計劃,翻譯維基百科上的伊波拉病毒條目,讓各地研究所得資訊能夠同步共享。此後維基的「學術地位」一躍而上。調查亦發現,超過 90% 醫科學生和 50% 醫生遇到學術問題,都會訴諸維基。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更開班教醫科學生在維基編寫條目,用知識回饋社會。

一些傳統醫學期刊和醫科學校發現維基百科的潛力,融合了期刊及維基百科,造就了維基學院醫學期刊(Wik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ine)的誕生,在維基學院平台上分享學術論文。不少期刊表示支持,期刊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和 RNA Biology 更要求作者在期刊刊登論文的同時,放上維基,造福大眾。 一般醫學期刊購買渠道少而且賣得貴,一般人不會主動購買;而維基學院醫學期刊則免費供人閱覽 ,學院更提供 PDF 及維基條目兩個版本,PDF 版本不怕論文內容被篡改,維基條目版本則容許網友在條目內加以補充,集思廣益,補苴罅漏,而所有修改都有專人監察。

維基學院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則來自世界各地,包括非洲、北美洲和歐洲,運作跟從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指引,由遞交論文到採納都有完整機制,並需經過同行評審。目前期刊已審核並刊登了 16 篇醫學論文。除了維基學院醫學期刊,美國物理學教授 Guy Vandegrift 也創立了同樣以維基為平台的 Second Journal of Science,足見維基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或許維基百科的影響力未至於舉足輕重,但美國醫學遺傳學家 Pardis Sabeti 用行動告訴全世界,知識共享足夠拯救地球。伊波拉爆發後,為了盡快遏止疫情,Sabeti 率先公開她與團隊對伊波拉基因的研究成果,並促請將 106 份伊波拉病歷公開,呼籲全球科學家共用這些資料並肩作戰。這次歷史性的合作幫助人類戰勝疫情,也使她作為伊波拉戰士,成為 2015 年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她在一次 TED 講座上說:「不要讓我們的地球被一個病毒摧毀,而是被我們全人類的萬眾一心所燃亮。」

今年是維基科學年,網絡的力量無遠弗屆,維基期望透過這個平台,讓不同社會階層人士更認識科學,消弭知識不平等,正如維基創辦人 Jimmy Wales 的初衷 :「想像一下,這個星球上每一個人都能免費獲得全人類的所有知識,這就是我們一直爭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