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共162篇|

你懷念有身體接觸的日子嗎?

「握手?不了。攬一下?咪搞。」疫情之下,社交距離有多遠隔多遠,身體接觸可免則免,可是這樣的情況,你能維持多久?摟肩搭背的日子不再,有人開始記掛相擁時的溫暖,但觸碰彼此除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外,原來也是人類進化遺留下來的天性,對身心發展大有裨益。

與其社交距離,試試遙距社交?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緊急規定,禁止 4 人以上的聚會,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就能大大遏止武漢病毒擴散。可是,人類始終是社交動物,工作需要各種禮儀,情侶間也會想談情。如何可以在抗疫的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Jamil Zaki 就倡議,與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如遙距社交(distant socializing)。

親愛的,可以讓我先把話說完嗎?

傳媒人 Kate Murphy 為出版著作,進行了兩年觀察。在那期間,她留意到人與人溝通時一個弔詭之處 —— 我們愈是感覺親密,愈是不太仔細聆聽對方的話。不等對方說完就搶著接話,嚷著「不用說了﹗我們認識多久了,我明白的啦」。這種親密溝通偏見(closeness-communication bias)若是久了,足以破壞甚至終結關係。

救世軍:擺脫隱閉陰霾 重上職場

29 歲的 Kenny 曾長時間隱閉在家,九年來沒有任何工作,每天靠上網度日;家人看在眼裡雖不是味兒,卻因兒子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他們對這情況也無從入手。直至接觸到救世軍「E.A.S.Y. Job 青年師徒計劃(師徒計劃)」,Kenny 成功「脫隱」重返職場,在烘焙界找到志向,更尋獲與人相處的自信。

患社交障礙症的獨裁者,如何統治世界?

世界步入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自由民主秩序受到第三波獨裁化浪潮衝擊,由中國、俄羅斯、土耳其到北韓,我們都可以見到獨裁強人的身影。這些「獨裁強人」對外一直保持威嚴、強悍、英明,乃至神聖的形象,而美國資深記者 Sarah Todd 卻撰文指出,從古至今,不少獨裁者都有社交障礙,私下皆為不善對談的怪人。她更進一步問,這些「狂人」如何在政治世界中生存。

Hangry 會否令人失去善意?

肚餓確會令人容易發怒,像「Hangry(Hungry 及 Angry 的合成詞)」正是形容肚餓難當時所出現的煩躁及不耐煩感。但「餓」會否令人失去理智及善意?科學家最近開始探討人在極其飢餓時,會否影響正常工作及社交反應。

「別再勸我外向」內向者的 5 大優點

不少人認為積極外向是理想人格,嚮往高朋滿座,成為萬人迷,研究亦發現外向的人更為快樂。然而,這並不代表內向者一無是處,更不要經常對他們說「外向一點吧」。內向者沒有野心,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經「非常富有和圓滿」,美國晨間新聞及清談節目 Today 嘗試為內向者平反,指出其值得借鏡的地方。

人類失落文明 —— 謙卑

一份發表於期刊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最新報告,回顧多份曾經廣泛傳播的人格研究,偶然發掘了人類的失落文明:「其特徵在於讓人能準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並以一種以他人為主而非關注自我的態度待人」。說了半天,原來就是「謙卑(humility)」二字。

為甚麼在斯德哥爾摩沒人炫富?

在香港,冷不防便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探問:「你搵幾錢一個月?」如街頭遇上訪問,不少人亦不介意透露自己的收入或資產狀況。在許多國家,高收入是成功的標誌,甚至會以收入斷定一個人的價值。然而,在瑞典,隨便探問別人的收入卻是禁忌,那裡有種叫做 Jantelagen 的文化。

大象捨身救同伴,是想像還是真相?

早前泰國有 11 隻大象墮下瀑布 Haew Narok 身亡,事發的國家公園有管理員推斷,牠們為救家族一頭被困的小象而悉數犧牲。此一壯舉受到全球關注,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大膽提問 —— 除卻情感因素,大象擁有同理心並會捨身成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對於一對倖存的大象又有何意義?

La Bise:臉碰臉的禮儀

說起「French Kiss」,多數人會想起浪漫的法式濕吻,但在法國,它同時指向一種傳統禮儀 —— La Bise。有別於握手、點頭和鞠躬,La Bise 以臉頰輕碰臉頰的方式來打招呼、說再見或表示賀意。雖然是法國地道的問候方式,但如何行禮、對誰行禮都大有講究,一個不小心,反而會令人尷尬,新聞機構 France 24 就有報道作詳細介紹。

為甚麼聰明的人們,反而作出愚蠢的決定?

我們都認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是最有效的決策方式。有如 1 個人只有 1 個頭腦,10 個人卻有 10 個辦法,這稱之為群體智慧。但有時聰明人聚首一堂,反而會做出愚蠢的決定。英國廣播公司特此探討,為何「三個諸葛亮,勝不過一個臭皮匠」,以及如何有效運用群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