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獅子「族譜」,可以拯救大貓們?

A+A-
肯雅馬賽馬拉(Maasai Mara)國家保護區的獅子。

作為超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的獅子,多年來野生數目一直令人憂慮。以非洲獅子為例,現時僅餘 25 年前的一半,約  25,000 頭。本週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探討不同獅子種群之間的遺傳關係。報告提及,重新認識獅子的演化,可能有助科學家將來重新安置獅子種群。

是次研究發現,今天生活在非洲及印度的獅子,以及早在約 12,000 年前滅絕的穴獅(Cave lions),皆在 50 萬年前擁有同一祖先。研究現代與古老物種的遺傳關係,對保育今天的獅子有何意義?團隊認為,是次發現有助解釋基因流動(gene flow)在整個獅子種群中產生的作用,人們可據此擬定更好的保護措施。

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群體,包括現存及已滅絕的 20 頭獅子基因,包括:

  • 來自非洲、印度的 6 頭現代且仍然存在的獅子;
  • 12 頭來自非洲及中東,在 1600 年代至 1959 年間曾經存在,現已絕種的現代獅子;以及
  • 約三萬年前生活於西伯利亞及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的 2 頭絕種穴獅

基因分析顯示,三組獅子在 50 萬年有同一祖先,亦反映現代獅子與穴獅很早以前便分家。獅子種群間的基因出現差異,意味穴獅與現代獅子之間,在其時已不再雜交。因此,要在今日尚存的獅子中再現遠古穴獅,已然無望。研究合著者、巴塞隆拿進化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Biology)的 Marc de Manuel 認為情況不尋常,因為大多數大型貓科動物間,偶爾會交配,即使是獅子與老虎兩種非常不同的大型貓科動物,也有這種可能。

至於一存一滅的兩個現代獅子種群,則在 7 萬年前互相脫離。現存的獅子,與上世紀中滅絕的獅子,兩者基因的聯繫比穴獅更為密切。研究發現, 即使兩者在 7 萬年分家,但仍繼續基因流動或種群之間的基因轉移(transfer of genes)仍在繼續。同時,研究指出,現存的西非獅,才是最接近北非已滅絕巴巴里獅(Barbary lion)的獅子,而非人們過去所認定的印度獅子(Panthera leo leo)。

印度獅又稱亞洲獅(Asiatic lion)。研究指其數量稀少,遺傳多樣性水平甚低。 圖片來源:SAM PANTHAKY/AFP via Getty Images

曾經有人基於上述的認知假設,認為若要將獅子重新引入北非,當以印度獅子為首選。是次研究反映的事實卻非如此,加上印度獅子本身受限於體形相對較小、數目亦較少,故其遺傳多樣性同樣極小。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基因組進化學教授 Tom Gilbert 就解釋,瞭解不同獅子種群關係,重要之處在於人們「能從中獲得更多信息來幫助保護物種」。

獅子在過去較為普遍,而除了穴獅,不同種群均可能混雜,使基因可在不同地方轉移,為整個獅子物種長期存續的關鍵。但反觀印度獅子,即使自 1990 年開始保育工作,令其數目增長 3 倍,但由於近親繁殖程度過高,導致遺傳多樣性水平甚低。研究提到,其中兩隻印度獅子的基因幾乎完全相同;牠們顯著缺乏遺傳多樣性,與牠們在 18 世紀後種群內數目大量減少有關。

Gilbert 認為,研究所得數據,有助研究人員在日後,將某些獅子遷至數目受威脅、甚至已滅絕之地時,能作出更明智的選擇。但在重新引入獅子前,優先保護今天僅存的獅子是首要任務。研究稱,巴巴里獅在消失前,其遺傳多樣性仍處於相對健康的水平,即其滅絕是短時間內的結果。de Manuel 強調:「如不優先保護今天的獅子,牠們同樣可能因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