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其實不是甚麼新議題,只是在香港的文化中,這仍不是主流關注和習慣的概念。不過,近年企業、品牌和消費者都逐漸有意識去履行「可持續發展」,接下來如何將這概念融入日常,將之成為大眾的習慣,以及能否持之以恆,值得留意及期待。
可持續發展
|共45篇|
地球之友:綠色金融助農業發展 養活百億人口及抗氣候變化
綠色金融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明確表現,將有助改變農業部門,並能在我們的長遠未來中發揮重要影響力。
地球之友:香港綠色金融勢頭漸成形 追趕全球金融市場新常態
綠色金融在從傳統投資者中籌集資金的企業項目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價值在於改變「金融常態」—— 為較難在傳統融資渠道集資的綠色及可持續發展計劃,提供所需的資金。在香港,增加綠色企業融資將能為金融業製造新的機遇,並進一步支援低碳技術、建築與供應鏈等行業。
如何減少漁網海洋垃圾?
談到海洋垃圾,不少人想到塞著海龜鼻孔的飲管。但一份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卻發現,太平洋垃圾 46% 的「成分」都是來自捕漁網。捕漁業和養漁業使用的漁網和繩具很多都是以塑料製造。它們會在耗損後掉落在海中,或被漁民直接棄置於大海。
Ryan Fung:要有光,就有了氫氣能源
氫氣潛力龐大,當中綠色氫氣更是人類的「零排恩物」,奈何普及程度卻一直爬不起來,關鍵是箇中技術的開發難度及產業鏈成本也很高。美國氫科技公司 Syzygy Plasmonics 似乎在光催化技術中找到科技突破,能夠大幅減低氫氣能源的成本,更得到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垂青。
Ryan Fung:ESG 指數相對穩定之謎
說穿了,香港金融市場的 ESG 發展,仍停留於打嘴炮層次,聲大大,無貨賣,就算有投資者想認真投資 ESG,中港股票也無近乎無股可揀,倒不如直接認購歐美 ESG 基金或 ETF。
曾詩敏:你未必知道瑞士在港的二三事
飛荷蘭之前,跟瑞士旅遊局的朋友行了一次山,搭中環登山纜車上山頂,經薄扶林郊野公園水塘道,一路走往香港大學,歷時大概兩個多小時。聽了一些關於瑞士的故事,挑二三事與大家分享。
智能漁網及探測器,助漁業可持續發展
逢年過節,飯桌上少不了海鮮,但大快朵頤的背後,卻是商業捕魚造成的海洋危機。拖網漁船的捕魚速度,遠快於魚量的回復,海豚和海龜更被困於龐大的魚網中。一項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超過 3 分 1 漁獲被列為過度捕獲,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歐盟希望透過投資創新科技,如智能漁網和掃描技術,藉以解決問題。
冬甩經濟模式首個試點 —— 阿姆斯特丹
病毒大流行期間,全球出現糧食危機、經濟遭受重創、失業率高企,現階段更似未「見底」。各地首腦除了希望疫情盡快完結,亦寄望地方經濟能恢復健康發展。近日阿姆斯特丹就正式宣佈採用「冬甩經濟模式」應對當前困局,城市未來將嘗試不單純以經濟增長作為「成功」的單一指標,同時亦顧及環境及人們的需要,以求城市可永續發展。
旅遊業 2.0:聰明管理旅遊的四大要素
全世界各大城市,因為豐富和有品質的生活才受人歡迎,當地居民也往往需要承擔高昂的樓價、稅收等代價。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中被忽略,日常消費活動以及遊玩的興致,都被擁擠的遊客所打擾。如果旅遊業不能令當地人獲益,這樣的旅遊業也沒有甚麼意義。
用石造紙,減少伐木?
當樹林被大規模破壞、砍伐,代表地球上許多動物失去棲息地,也代表地球的肺部受到損害;地球呼吸困難,人類也難獨善其身。造紙是其中一項伐木最多的行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有初創企業家開始思考,能否在沒有樹木的情況下造紙。
愛惜環境,請減少工作時間
縮短工作日數,不僅令打工仔身心得到健康,更將大大減少碳足跡。此說由倫敦大學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組織行為學教授 Andre Spicer 撰文提出,他直指需要改變上班模式,才能保持生態可持續性。
一帶一路放慢腳步 「大撒幣」恐不再?
有人形容,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是對外的「大撒幣」行動。近年來,中國確實向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大規模投資及貸款。然而「大撒幣」的情況自今年起有所改變。「中國財新網」於本年 3 月發表的「一帶一路指數」文件顯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規模,已較一年前為小。「一帶一路」之所以減少對外國的資金投放,或在於中國開始憂慮,接受貸款的國家,將來是否有能力償還債務。
Gloria Chung:改變大廚的純素
上個月我在金鐘 Upper House 酒店的 Café Gray 餐廳吃飯,驚覺他們加了一個新的 Revitalizing Menu,字面是「活力菜單」,但其實是純素(Vegan)菜式。想不到殿堂級大廚 Gray Kunz 也趕上 Eat clean 的潮流,可是他說:「Trends 很危險,熱潮會很熱,但亦代表它會變冷,我認為素食不是潮流,而是每天的生活。」
奧比斯:防盲新策略
聯合國組織在 2015 年從人類、地球、繁榮、和平以及夥伴關係等幾個方向,發佈了「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方針」,訂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希望全球一起行動。為配合聯合國組織的全新長遠目標,奧比斯防盲策略也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下,訂定四大主要方向,全力推進全球防盲救盲的工作。
天氣:現時最該讀的科目
杜林普不太關心氣候變化,但你我不能不在乎。水位上升、溫度飆升及冰川融化,都只是冰山一角。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只是環境,還有人類的工作模式,甚至是全球的勞動市場。從土木工程師、財務策劃師到農夫、醫生,不同專業範疇漸受波及。換言之,個人的職業甚至就業前景,也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劇變。
人口爆炸,世界土地不足怎麼辦?
人多,資源便不足,例如水。由 2000 年到 2050 年期間,人類對水的需求將大幅上升 55%,可是氣候轉變使海平面持續上升,潔淨水源愈來愈少,而「水政治」(hydro-politics)將主宰世界運作。除了水,人類立足於地球的土地也將變得稀缺。
冬甩經濟模式:救世良方?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整體平穩成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前景相當明朗,但無可否認的,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極度嚴峻: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無助解決當代種種問題,那麼世界需要甚麼經濟模式,才能糾正疑難?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擘劃一個平衡方案。
世界經濟論壇十項成果
2017 年世界經濟論壇落幕,本屆焦點當然落在中美兩國--共產黨政權擁抱自由貿易,自由國度則揚言反全球化--加上歐洲疑歐聲音不絕,寰宇前景雖然尚未明朗,但幾乎可以肯定新世界秩序即將成形。除就全球局勢交流意見,世界經濟論壇亦積極推動各種社會計劃,以支援聯合國制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下為今年論壇 10 項成果:
綠色和平:紅毛猩猩面臨滅絕 偽君子滙豐難辭其咎
雨林孕育無數生命,是大自然的瑰寶。以印尼雨林為例,全球約 10-15% 的已知植物、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以這裡為家——包括現存不足 400 隻的蘇門答臘虎,還有「極瀕危」的紅毛猩猩、大象、犀牛、1,500 種鳥類都棲息於此。但不少棕櫚油企業為開發棕櫚油種植園,漠視珍貴和脆弱的雨林生態,不斷伐木燒林。印尼現為世界上毀林最嚴重的國家,自 1990 年起,已有四分之一的印尼雨林消失,面積達 3,100 萬公頃,相等於平均每 8 分鐘失去一個維園面積的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