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綠色金融助農業發展 養活百億人口及抗氣候變化

A+A-
圖片來源:Ashraf Amr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 2019 年 9 月所發佈的「氣候變化與陸地特別報告」,把焦點放在如何使用自然資源上。

根據 IPCC 的數據,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接近 25%,而當中全球農業、森林砍伐和土地轉換產生的氣候變化影響為最多。大陸板塊為天然碳匯,但開伐森林、農業和可觀察到的天氣因素,意味著它們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可能會大幅降低。

在我們需要保護地球自然環境的同時,人口的急劇增加亦令地球需要更多土地以供我們生存。政策上平衡兼顧供養人民需求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性,無疑是大多數政府於 21 世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而以上急切的需求,其實能透過一系列行動有效地幫助及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可說是減少砍伐森林以及重建退化的生態系統,尤其亞馬遜目前的情況已令人沮喪。另一迫在眉睫的,是必須從整個食物供應鏈中減少浪費。需知道由農場到超級市場,就有超過 4 分之 1 的食物被浪費,食物生產的過程實在有需要更具可持續性。

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名為「創建一個可持續的糧食未來」的報告中指出,技術創新所提供的機會和農業實踐變革,足以在 2050 年前養活近 100 億人口,同時又能達到氣候減碳目標。而這將涉及提高農業生產力、管理需求和減少浪費(不單是放棄肉類),以及減少生產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此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造林將變得極為重要。

金融與綠色農業之間的關係?

綠色金融世界的最新發展為綠色及可持續性貸款,貸款所產生的利息回報,成就借貸雙方攜手實現可持續性表現目標。綠色債券則有所不同,籌集到的資金不單用於特定的綠色項目,亦可作一般企業用途,然而借款人必須每年量化並報告其環境或可持續性收益。

農業生產商與商品交易商是加入綠色貸款結構的先導者之一。DanoneLouis Dreyfus 和歐洲的 Gunvor 集團等國際企業,以及後來加入的一些亞洲主要企業,都希望通過綠色貸款,利用可持續方式進行生產,並帶來更便宜的資本成本。

在 2017 年,新加坡控股公司豐益國際與荷蘭銀行 ING 達成了 1.5 億美元的綠色貸款共識,是棕櫚油行業中的第一宗此類交易。一家重要的區域性商品交易商 Olam International 立即跟隨,很快便進行了亞洲首宗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鉤貸款,15 家銀行共同向該公司提供資金。

而於 19 年 7 月,中國最大的食品貿易公司中糧集團簽署 21 億美元貸款,成為中國首宗以及全球商品交易商中最大的一宗可持續貸款。利率將與包括供應鏈透明度在內的指標掛鉤,以確保貸款不會涉及森林砍伐。

談到這宗貸款對公司業務的影響,中糧集團國際首席財務官吳竞認為,「未來農產品的交易需求只能透過可持續性採購才得以實現」。綠色金融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明確表現,將有助改變農業部門,並能在我們的長遠未來中發揮重要影響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地球之友於2019年正式推出香港綠色金融路線圖,並成立綠色金融顧問團。顧問團由投資銀行分析師、評級機構及指數專家、ESG基金經理及ESG報告專家組成,他們為地球之友的政策倡導框架提供建議,並就時下議題論述觀點。地球之友期望,通過向政府、商界和慈善團體推廣環境、社會與管治(ESG)投資,倡導香港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共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