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其實不是甚麼新議題,只是在香港的文化中,這仍不是主流關注和習慣的概念。不過,近年企業、品牌和消費者都逐漸有意識去履行「可持續發展」,接下來如何將這概念融入日常,將之成為大眾的習慣,以及能否持之以恆,值得留意及期待。
去歐洲,就如筆者喜歡的荷蘭,「可持續性」或跟「sustainability」相關的概念均為日常,在生活中並不難發現。記得有一家在阿姆斯特丹的店,賣著許多設計很酷的產品(其實當地真的有不少很酷的店),有衫褲鞋襪、手袋、背包、餐具、茶葉、可可豆等。店家熱情地向我介紹,他們搜羅不同品牌的產品,但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驗證,證明對方奉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才會邀請加盟,這家店鼓勵這些品牌並出售其產品,希望讓它們坐大。
近年,香港確實已有更多企業、品牌和消費者提倡「可持續性」。近日運動品牌 Nike 便製作出色彩繽紛、結合可持續性和藝術元素的「石籬 Grind 主場」。這個改建而成的社區籃球場位於葵涌屋邨住宅區,球場地面以兩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 Nike Grind(可以由回收運動鞋、塑膠瓶及生產廢料,包括橡膠、泡沫、纖維、皮革和織物合成物等製作出來的再生材料)鋪設而成,更邀請了插畫家兼玩具設計師 James Jarvis 創作球場地面,展示其標誌性圓型公仔在打籃球時的各種動態。品牌亦正推行 Reuse-A-Shoe 舊鞋回收計劃詳情,又啟動了「Made To Play」社區項目,選址前身是徙置區的老屋邨石籬邨,社區被逾 10 間中小學圍繞著,這個改建而成的籃球場,便有一個標準及一個兒童籃球場,目標為弱勢社群的孩子和家庭提供共享的體育社區中心。
籃球場的「打卡」外貌當然可作招徠,不過,「打卡」之外,筆者相信這類型的企劃,對於一個像香港的城市有其他更大作用。我們總是忘記或忽略了一個城市的許多潛能。好比「可持續性」;也好比善用我們城市的空間 —— 別忘了每個角落都可以是風景,都有機會是藝術及創意的畫布或舞台;甚至我們可以在企劃中揉合這些元素,再服務社區,進一步善用城市的潛能。
筆者是體育和傳媒圈的人,但最近在幾個場合中,都碰到從事「可持續性」相關工作及企劃的朋友,得以聽聞有更多不同地方融合這個概念的科技,大感新奇,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至於香港,我們還有甚麼潛能可以激發?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