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

|共21篇|

曾詩敏:拜訪「體育之都」—— 墨爾本

我喜歡以運動看世界,很多時候到異地,是為了體育的緣故;有時就算不是因體育外遊,也少不免會留意當地的體育文化。早前跟 Visit Victoria 到墨爾本走了一趟。初到這個最近取代悉尼,成為澳洲最大城市的維多利亞州首府,不禁好奇想感受及窺探一下,這裡的「體育之都」(Capital of Sport)美譽,有多大程度名副其實?

Moyashi:遲到的新幹線

因為各種公務與私人原因,這兩星期從大阪跑到東京,原來計劃在 12 月 18 日的晚上坐新幹線回家。豈料下午 1 時左右傳來新聞速報,因為日本愛知縣的豐橋站與名古屋的電纜吊線斷掉,出現停電故障,東海道新幹線停駛,最終直到下午 5 時才重開,估計超過 11 萬人受影響。對於以準時而著名的日本鐵道來說,這是極嚴重的意外。

【Soul Monday】荷蘭設單車銀行,兒童、輟學青年和老人都得益

踏單車是荷蘭人生活的一部分,單車數目甚至比全國人口還多。但隨著通脹和能源開銷飆升,很多家庭再也負擔不起這種基本代步模式。多個單車銀行為此伸出援手,讓孩子們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車。荷蘭皇家旅遊者協會(ANWB)更成立計劃,修理及改裝廢棄的二手單車,讓其適合兒童騎行。

單機師制度,能安心出行嗎?

疫後的航空交通,或跟我們預期的更不一樣。英國、德國、紐西蘭等地的航空公司及監管機構正積極推動,把現行的雙機師編制改為單機師掌控,藉以削減成本及緩解人手短缺壓力。40 多國已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協助實現此事,歐洲航空安全局亦與飛機製造商研究同類安排,認為有望在 2027 年開始。但在這之前,眾多安全疑慮仍有待消除。

埃及主辦 COP27,卻連共享單車也搞不成?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將於下月初舉行,主辦國埃及除了在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加緊籌備,以迎接全球政要和代表,還在月前於首都開羅展開首個共享單車計劃。但獨立新聞網站「中東之眼」報道,計劃至今毫無進展,成為減排努力一大挫折。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的戒定慧

先不要想太遠,其實每一件人造之物,本身就一定涉及道德問題。簡單如一個飯盒,是否合乎食用安全標準,以至外觀,是否關顧在特殊情況被迫受困的心理需要,也實屬道德問題。故對人工智能的道德思考,是新物事刺激我們審視舊議題。細思之中,發現佛教早有對此的探索進路。

四輪不及兩輪好?日本人改買電單車

四輪的少人買,兩輪的爭著買,已成為日本汽車業的銷售實況。彭博社報道,電單車生產商把目光放在外地,本土銷情卻見逆市反彈,更有可能 24 年來首次賣過 10 萬架。而這個喜出望外的暢銷現象,推手之一竟是被指「遠離私家車」(クルマ離れ)、買不起也愛不起車的年青人。

唐明:倫敦地鐵很陳舊,So?

他立即遭到皇帝斥責,民眾也覺得國家級專家說這種話,太小家子氣了,到處鋪鐵路,無非是乘了工業技術革命之便,有甚麼好吹噓的?同樣道理,北京的地鐵比倫敦新淨,又有甚麼好吹噓的?曼谷、雅加達、杜拜、多哈,哪裡不是呢?這些城市,包括中國在内發展的地鐵,摘取的不都是來自同一棵樹的果子,那棵樹就叫英國工業革命。

倫敦地下鐵的體驗:記於伊利沙伯線開張時

倫敦交通制度與香港很相似,市內交通工具主要有巴士、地鐵(tube),以及火車(national rail),也有少量渡輪。不過,倫敦的交通明顯昂貴得多,而且計算方法十分複雜,倫敦被劃分為 9 個區,在不同的區域内,或者跨區的話,收費會有所不同。

【COP26】共享單車再進化:美國公共電動單車館?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去過公共圖書館,只要一張智能身份證在手,就可以免費借閱心儀書籍。你又有沒有想過圖書館免費共享的模式,可以移植到其他範疇,推動環保和科技創新?在美國,電動單車(E-Bikes)愈來愈普及,成為理想的代步工具,但並非每位市民都負擔得起。美國有一些團體就建立公共電動單車館(E-Bike Libraries),希望進一步推廣這項新技術。

在加州,停車場是高樓價的凶手?

在香港,棕地爭議持續多年,事件除了牽涉鄉紳和財團囤地,部分地皮也被用作大型停車場和貨櫃場之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州份之一,樓價雖然未及香港,但亦近乎全國最高,足以令市民大眾叫苦連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城市規劃教授 Donald Shoup 和眾議員 Laura Friedman 就在彭博社撰文,探討州內停車設施如何推高樓價。

電動車銷量增多,如何有助減碳排放?

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上個月發表 2021 年的全球電動車概況報告。數據顯示,即使去年在疫情之下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下降 6%,電動車銷量卻增加 41%。全球售出約 300 萬輛電動車,佔汽車總銷量約 4.6%。而要使電動汽車充分發揮其減少碳排放的潛力,關鍵之一,是電力系統亦要減碳。

無人機成未來交通大勢?

若說電動交通工具、物流運輸無人機及空中的士,在未來會成為城市交通主流,會否太過科幻?隨著技術發展,昔日「離地」的想法,似乎真會成為城市交通的未來,例如最近美國連鎖餐廳 PizzaHut 打算今夏在以色列試行無人機送餐,而德國無人機公司亦打算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設立空中的士網絡。

倫敦退役列車養老之地:懷特島

2 月 6 日起,香港東鐵綫啟用新信號系統和 9 卡列車,雖然初期安排混亂,但港鐵會逐步以 9 卡列車取代陪伴港人多年的 12 卡列車,以配合沙中線運作。港鐵沒有指定舊列車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被拆毀、整架轉售,又或者改造成社區設施。英國倫敦的鐵路文化聞名於世,地下列車退役之後,會有一處特別的養老之地,讓它們繼續奔馳,那個地方叫「懷特島」(Isle of Wight)。

鄭立:在台灣,機車既是人,也是車

在台灣,機車這種東西,像「鐵甲威龍」一樣是人與機器的合體,他有時是人,有時是車,騎著機車的人有時會把自己視為一個移動比較快的行人。聽起來有點玄?其實不玄,你只要這樣想,行人會做的事情,騎著機車的人還是會做的,你就懂了。

在澳抗疫,搶完廁紙搶單車?

澳洲政府頒佈封鎖令後,Sean Marshall 曾擔心任職的單車店 Giant Sydney 生意慘淡,自己更會工作不保。豈料在悉尼開始封城那週,Marshall 反要增加輪班次數,以應付突然激增的單車銷量。店長 Grant Kaplan 直言:「我們就像廁紙 2.0,人人都想要一件。」難道單憑兩輪就能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