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東地區,話題往往觸及當地不穩的局勢。偏偏中東地區擁有不少考古遺址,藏有豐富文物,稱得上寶庫。部分近年陷入戰亂的中東國家,不時傳出黑市商人、犯罪組織及 ISIS 趁火打劫,掠奪文物並出售的新聞。有反「血腥文物」(blood antiquities)人士就向「亞洲時報」(Asia Times)披露,大量遭洗劫的中東文物,到底如何在世界各地流通。
文物
|共24篇|
既迷信,亦有其用的中世紀分娩帶
在歐洲中世紀,缺乏麻醉與消毒的生育過程,可能是婦女最致命的時刻。科學不發達加上傳染病肆虐,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當時的人相信,產婦若持有護身符,便能獲得神聖加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分娩帶。英國劍橋大學麥當奴考古研究所研究指出,當時孕婦不僅會在懷孕期間繫上分娩帶,即使在分娩期間,也離不開分娩帶的庇佑。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武漢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全民考古:鼓勵大眾參與的公共考古學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施工期間,發現古羅馬式的戰前圓拱蓄水池。在一眾街坊、區議員和專家爭取下,特首林鄭月娥也終於開腔表示主教山遺址值得保留。城市學家黃宇軒指,早在古蹟未被發現前,一眾街坊、山友已由下而上把主教山營造成有人情味的社區,呼籲守護古跡之餘,也要守護山中的社區寶藏。多年來,學界就有關於「公共考古學」(Public Archeology)的討論。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居家抗疫無聊,他們從後花園尋出瑰寶
一年將過,武漢肺炎卻仍肆虐全球,疫情甚至更趨嚴重,很多人又再被困家中。無法外出消遣,卻又想過得充實一點,不少英國民眾就嘗試在後花園尋寶,結果挖出大批意外收獲。大英博物館表示,過去一年經已記錄逾 47,000 項新發現,當中包括埋藏數世紀的古物,有些來歷更是耐人尋味。
包大人:「貼地」的公關
當地產商成功投得戲院項目,便立即發聲明說會保留建築及其特色「飛拱」裝飾,更會重開戲院,如此斬釘截鐵的聲明,令批評聲音暫時閉了嘴,他日是否履行承諾還要等著瞧,但短期內的確令一眾保育人士暫時放下擔憂。
廖康宇:貴族藝術學校撤出香港,與你何干?
SCAD 撤出香港後,政府打算把北九龍裁判法院再次納入活化計劃,很大機會成為另一個和社區脫節的商業項目。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本土情懷,在一個凡事都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中無處生根;沒有本土文化氛圍,亞洲文化創意之都只不過是一紙空談。
【美伊衝突】伊朗古蹟岌岌可危?
美國和伊朗的衝突會否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對世界有何深遠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國家地理雜誌」的作者 Kristin Romey 就憂慮,軍事衝突將摧毁伊朗上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
大英博物館應該歸還文物?
大英博物館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於世。有人戲稱博物館實為「賊竇」,因不少藏品均為帝國擴張及殖民時期,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近年,歸還殖民主義時期所得文物的呼聲,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引起迴響,英國亦不例外。然而,英國的博物館普遍拒絕要求。支持歸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呼籲,與反對意見所提倡的堅持歷史真相,角力仍在英國博物館上演。
李衍蒨:「圖坦卡門」般的英國考古發現
此考古遺址,其實於 2003 年發現,地點在東面的雅息士郡修安鎮一所 Aldi 超市旁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倫敦考古博物館宣佈考古結果,並斷定此遺址屬於盎格魯 — 撒克遜的皇室貴族。
唐明:還是前朝好呀
也可能是「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弘治年製」的印記,相當於 Breguet 這種名錶,或 Hermes 這種手袋,或香港的白加道、馬己仙峽道這種街名,令人感覺良好⋯⋯ 仿造的好物,依然比原創的爛物,好上一萬倍。
埃及雕像爛鼻的文化淵源
一件古老之物在歷經千百年後變得磨損,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大多數古埃及藝術作品,在它們被發現之前,都已經有所損毀,而背後顯然有著前人束意破壞的企圖。爛鼻的源頭,想當然連結到千百年間無數政治、宗教和個人動機。但最大的疑問莫過於,為甚麼偏偏是鼻子?
葡萄牙歷史瓷磚失竊嚴重,原因為何?
葡萄牙特色的藍彩瓷磚,長期面對被盜竊毀壞的危險。近年葡萄牙的地產及旅遊業蓬勃發展,間接助長瓷磚失竊問題,流通黑市的瓷磚每塊都利潤豐厚,更有遊客涉嫌鑿走瓷磚,當作旅行紀念品,叫執法部門防不勝防。
一份納粹密件重現人間,揭示屠殺北美猶太人野心
加拿大國家圖書館暨檔案館近日從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入一份希特拉收藏的機密報告,鉅細靡遺地羅列美國及加拿大各座城鎮的猶太人口數據,足見納粹情報網的神通廣大,亦首度披露出希特拉有對付北美猶太人的野心。
新的一年,巴西國家博物館能否浴火重生?
去年 9 月,歷史悠久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多達 2,000 萬件文物付之一炬,對人類文明史造成重創。一批從實習便在館內工作的學者更是痛心,眼看著研究成果被大火吞噬,無可取代的館藏被燒成灰燼,自己卻無能為力。不過英國「衛報」發現,他們現已回到現場,在灰燼裡埋頭「尋寶」。
「重現人間」的史太林,「一言難盡」的大獨裁者
史太林統治蘇聯期間,殘害數百萬無辜平民,以致他死後被後繼者清算,全國各地都有其人像被推倒砸碎。然而 60 年過去,一件史太林半身像重現人間,卻令一座俄國小城陷入撕裂。約 2 萬居民當中,有人激動興奮,有人卻不欲多說。對於這名染滿鮮血的獨裁者,何以俄羅斯人仍是一言難盡?
李衍蒨:最後倩影
照片及圖表就是我們僅有的資訊,情況就如週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大火般。一場大火把過去 200 年努力研究的成果燒得所剩無幾。相信研究員唯一慶幸的是在研究時為展品不停拍照,變成這些受火災影響的展品的「最後倩影」。
伍常:從蘇東坡的億元傳世畫作說起
「魅力無邊、創意無限、卓爾不群」,是林語堂給蘇東坡的評價。他曾說:「在中國,一提到蘇東坡,總會讓人露出真摯而欽佩的笑容。」小時候,可能因為只是十分單向或平面地閱讀蘇東坡的文章字句,對於別人對蘇東坡的這種敬愛之情,坦白說沒甚麼「共鳴」。及至後來開始學習和研究中國書法和繪畫,逐漸迷上蘇東坡以及一切與之有關的人與事,包括藝術品。
【星 CUP 人物】專家帶你行非一般故宮 陶傑:遊故宮要分人等
原來我們今天所說的「故宮」涉及兩個概念:一是「紫禁城」,過往的政治中心和皇室起居宮殿;二則是收藏了歷代文物的「故宮博物館」。這次「星 CUP 人物」中,陶傑將與中國故宮專家祝勇詳談,遊覽遊人如鯽的故宮到底有甚麼秘訣?博物院又如何面對保護歷史遺產和教育公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