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應該歸還文物?

A+A-
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Hoa Hakananai’a),現為大英博物館藏品。 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大英博物館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於世。有人戲稱博物館實為「賊竇」,因不少藏品均為帝國擴張及殖民時期,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近年,歸還殖民主義時期所得文物的呼聲,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引起迴響,英國亦不例外。然而,英國的博物館普遍拒絕要求。支持歸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呼籲,與反對意見所提倡的堅持歷史真相,角力仍在英國博物館上演。

大英博物館的儲藏室裡,存放著不公開展出的藏品。其中 11 塊木匾及石匾代表原始約櫃,是埃塞俄比亞東正教會的聖物,只有東正教司鐸才有權察看。英國過去從埃塞俄比亞手上取得的文物眾多;1868 年,英國於馬格達拉之戰(Battle of Magdala),擊敗埃塞俄比亞皇帝提奧多爾二世(Theodore II),士兵在官方許可下掠去國庫的財寶,其間更進行拍賣,以繳付士兵的遠征費。有人邀來大英博物館的專家,競投當中至為珍貴的寶物。是以,現時位於英國主要博物館及圖書館的埃塞俄比亞文物中,不少皆先經「私人收藏家」之手,轉售予館方。

失去文物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埃塞俄比亞一直要求英方將之歸還。其文化部長 Hirut Kassaw 表示:「對許多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在馬格達拉被搶奪的東西十分重要,乃構成本國及人民存在的基礎部分。」Kassaw 本年 3 月訪英時,再次提出要求,不過,大英博物館上月只表示,會考慮長期借出文物。

除埃塞俄比亞外,近年尚有其他國家要求英國永久歸還昔日未經同意帶走的文物。去年 12 月,智利復活節島市長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 1868 年被英國護衛艦運走、獻予維多利亞女王的摩艾石像。島民認為,先祖的靈魂寄存在石像中,意義不凡。尼日利亞則要求歸還原本位於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宮內多件的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

希臘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的巴特農神殿大理石雕塑。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少國家要求「返還原物(restitution)」,但館方則不認同。今年 1 月,大英博物館再次拒絕希臘歸還巴特農神殿大理石雕塑的要求。館長 Hartwig Fischer 解釋:「儘管將文化遺產帶進博物館,會與其背景分離,但這種置換(displacement)同時也是一種創造行為。」該言論惹來抨擊,國際巴特農雕塑統一協會秘書長 George Vardas 斥問:「破壞神殿、掠奪一個國家的歷史重要象徵,有何創造性可言?」

然而,館方及部分學者擔心,一旦同意歸還,博物館將會被清空。他們同時認為,「返還原物」本身是對自由主義及世界價值觀的威脅。英國藝術評論家 Jonathan Jones 認為,假如遵照希臘方面的邏輯,世上就不應存在任何博物館,因為每件藝術品都應該保存在原位,只在原始背景下,文物才顯得有意義。Jones 更以「可怕的計劃」、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形容希臘「返還原物」支持者的要求。

何以「返還原物」的要求,近年來變得迫切?根據獨立藝術教育機構藝術與法律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Art and Law)助理總監 Alexander Herman 的說法,過去二十年來,歐洲及北美一系列涉及納粹掠奪藝術品的案件,為其他文物的追索賠償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要求「返還原物」的國家,不僅受情感或道德問題驅使,背後還有政治因素驅動。據埃塞俄比亞歷史學家 Bahru Zewde 指,在埃塞俄比亞,要求歸還馬格達拉文物的要求主要來自民間。同時,展開自由改革的埃塞俄比亞政府,正尋求發展旅遊業,文物歸還自然有助帶動其發展。另一方面,尼日利亞亦正建造博物館,以收納貝寧青銅器。

民間亦有支持「返還原物」的聲音。 澳洲、紐西蘭及太平洋地區的土著社區,社交媒體令「返還原物」的要求得以宣揚,爭取國際支持。在英國本土,「返還原物」的呼籲與更與廣泛的基層運動結合,成為要求公共機構「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行動。人們認為國家的博物館、畫廊、大學,均由帝國與種族主義塑造,今天理應作出相應調整。

「返還原物」在英國涉及「去殖民化」的議題,令博物館及學者感到憂慮。就此,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長 Tristram Hunt 有所保留。他引用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家 Edward Said 「不應抹去帝國的混合異質文化」說法,博物館正是呈現真相的地方。他形容「去殖民化就是去語言化」,警告去殖民化的呼聲推動了對「性別、種族的高度情緒化關注」,最後可能危及人的存在:「首先是物件,然後就是對人」。

薩塞克斯大學後殖民與殖民研究教授 Gurminder K. Bhambra,亦表示對英國「去殖民化」的不安。「因為不能承認國家歷史裡令人不安的部分,我們清洗過去,然後便導致政治清洗。」Bhambra 認為,去殖民化的要求不是清洗過去,而是要更誠實地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