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打仗的中東,邊流到(黑)市的文物

A+A-
2015 年,美國將一批 ISIS 成員企圖走私的文物,交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路透社

談論中東地區,話題往往觸及當地不穩的局勢。偏偏中東地區擁有不少考古遺址,藏有豐富文物,稱得上寶庫。部分近年陷入戰亂的中東國家,不時傳出黑市商人、犯罪組織及 ISIS 趁火打劫,掠奪文物並出售的新聞。有反「血腥文物」(blood antiquities)人士就向「亞洲時報」(Asia Times)披露,大量遭洗劫的中東文物,到底如何在世界各地流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全球非法文物貿易每年價值近百億美元,當中戰爭地區尤為脆弱,難以確切統計究竟有多少中東文物遭掠奪並轉售,而東地中海及中東地區,一直都是非法文物貿易猖獗之地。再加上近年相關地區,許多古代遺址附近武裝衝突頻生,連帶博物館也變得容易受劫。

教科文組織去年出版的「打擊非法販運文化產品的 50 年」表明:「中東地區的少數國家已明令禁止文物貿易。如此一來,利比亞、敍利亞、土耳其或黎巴嫩的文物一旦在藝術品市場出現,我們就可以斷定它是被掠奪而來的。」貿易需要中轉站,想要出售這些被稱為「血腥文物」的走私文物亦不例外。報道指,位於亞洲的香港、泰國及新加坡,便是儲存及交易重鎮。

2015 年,受戰亂影響散失的文物,存放在敍利亞首都,以免落入 ISIS 手中。有敍利亞考古學家認為,ISIS 除了出於宣傳目的會破壞文物,也會出售洗劫得來的文物圖利。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除了價值不菲的重要文物,流向海外者,更多屬次要及較便宜的文物。憑藉線上交易平台及社交媒體之便,在全球少數寡頭客戶以外,這類文物貿易業務近年亦面向大批中等收入買家。印度反文物走私活動人士 S Vijay Kumar 稱:「走私者出口文物時,會宣稱它們是低價工藝品,甚至是花園傢具,然後出口至香港、曼谷或新加坡等自由港的暫存倉庫,再招徠歐洲潛在買家。」

羅馬的挪威研究所(The Norwegian Institute in Rome)文化遺產與衝突研究員 Sam Hardy 則關心:「Instagram 帳戶、Tik Tok 和 Facebook 讓賣家更易尋得買家與合作者,被盜的文物得以流入更廣闊的市場。」Hardy 補充:「這種文物交易犯罪網絡,在戰爭之前已出現,戰爭期間與結束後依舊存在。」網絡黑市交易的強大流動性,使人們即使面對地方政權易手,仍可繼續跨國轉移文物。Hardy 以敍利亞為例:「經歷政府軍到反政府軍、ISIS,再到政府再次控制國內地區,搶劫及販運文物一直都在他們眼皮底下進行。」

有人確實熱衷於收藏文物,不過 Hardy 認為,購入走私文物動機並非如此簡單。「對一些人來說,收藏文物是要展示自己『文明的本性』,也有其他人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獲取罕見的非法物品。例如中國或馬來西亞的富商,他們可以向來自西方的客戶炫耀自己入手的敍利亞雕像,他們或者知道自己投資的文物,對客戶而言有莫大價值。」

由人類學和文化遺產專家組成的「文物販運及遺產人類學研究項目」(ATHAR)小組,現時致力監測中東古物走私情況,據報小組目前正在觀察多達 120 個 Facebook 群組是否有涉及文物掠奪的交易。單在去年其中一個月,某個群組便大幅增加 12.8 萬名新成員,情況正如教科文組織在一份聲明所提及:「如今購買非法掠劫的古物、接觸出售者等十分容易。」

Kumar 則在印度成立了保護當地文物的工作小組。儘管不少人努力監視走私文物交易,但面對無法估算的龐大走私數字,Kumar 承認成效可能不彰:「每發現一件走私文物,便可能另有一百件成功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