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賊!】博物館大盜何以橫行?

A+A-
圖片來源:Jeff J Mitchell/Getty Images

上週媒體廣泛報道,大英博物館一名職員就多件藏品「失蹤、被盜或損毀」一事被解僱。「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多名藝術品修復專家,他們皆指各館縱有防範,館藏失竊仍屬「家常便飯」,但賊人也不一定能轉手大賺。有些被盜文物遭熔掉,也有些價值天文數字的珍藏在黑市賤賣,更有的從此消失。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律師 Christopher Marinello 創辦的組織 Art Recovery International,專門在全球查找和追回被盜藝術品。他指文物失竊「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但對大英這類大型機構失守感到「震驚」。事實上,同館已兩度遭賊。2002 年有公眾人士順手牽羊,盜去一尊 12 厘米高、擁有 2,500 年歷史的希臘雕像;2011 年館方報警指其遺產資產藏品當中,一枚價值 75 萬英鎊的卡地亞戒指不翼而飛,6 年後方公開詳情。

要偷取珍藏並不容易,因為它們多是閉門存放。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例,8,000 萬件藏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公開展示。大英博物館亦至少有 800 萬件藏品,公開展示的約 8 萬件。Alice Farren-Bradley 管理的「博物館安全網絡」約有 1,500 名成員,會分享安全、常見威脅和風險相關信息。她指最脆弱且不太會展出或外借的文物會被「深藏」,有些則作一般保存,另有些成為研究收藏,可供學者查閱。

2011 年大英博物館報警,表示遺失這枚價值 75 萬英鎊的卡地亞戒指。 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犯罪學教授 Emmeline Taylor 認為,「焦點很多都集中於公開展岀的安全措施」,而非存儲的藏品。Farren-Bradley 亦指,每件館藏都應該有詳細描述、數量和多角度照片,但因年代久遠和規模龐大,多數館方沒完整編目。至於其他安全措施,包括將文物存放上鎖儲藏室、在入口安裝電子感應器、設置閉路電視,紀錄和限制人員進岀的刷卡系統,也需靠保安團隊監控且能取得所需數據,方可發揮作用。

「若你沒有完整清單,所有其他安全措施對保護藏品幫助都有限。」因為若是內部人士犯案,館方或在數月甚至數年後方會察覺。Farren-Bradley 指曾有「自己人」拿走文物並修改記錄,令該物品顯示為借出或從未列為藏品,亦有員工從玻璃櫃取出展品後再重新排列,令人難以立即看出少了東西。Taylor 指「家賊」或有三種動機:為偷竊而入職、發現無人認真監控於是動了貪念、有外部人士接觸或說服而下手。

藏品到手,之後呢?

Taylor 表示,一旦賊人取得稀有文物,他們要「盡快將其帶到境外」,亦要「有個買家等候接貨」,因為全球執法部門也關注這類「搶手貨」的動向。有時本值巨款的東西終以相對低價賣出,譬如在 2005 年,雕塑家 Henry Moore 一件價值 300 萬英鎊的作品失竊後,警方認為它已被熔化,並以低於 1,500 英鎊的價格出售。Marinello 解釋,信譽良好的拍賣行若得悉物品乃是被人盜來後,就不會出售而只作保留。

組織 Art Loss Register 號稱全球最大型藝術失物私人資料庫,目前紀錄約 70 萬件失蹤、失竊及被搶的藝術品、古董和收藏品,每年代表政府與執法部門、拍賣行、藝術博覽會、經銷商、銀行和貸款人、博物館和畫廊、當舖以至個人,對待售物品進行約 45 萬次搜索。Marinello 指部分拍賣行很想賺取佣金,「當有人在拍賣廳舉報東西為贓物便會惱怒」,賊人也會在黑市平賣予「不在乎」物品來歷的收藏家和經銷商。

Farren-Bradley 補充,盜竊文物的人並非全是為了金錢,一些內部人士無意變賣所偷館藏,「因為已對物品產生依戀,自覺比館方更欣賞它們」,從此放在家中當紀念品。她指出,有些博物館為工作人員和訪客設置金屬探測設備和 X 光機,其他則設有「吹哨者」機制供任何級別的員工舉報,「因為在大多數時候,人類行為是某些問題的最佳探測器之一」,但館方還需要資源來調查這類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