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驚奇不只是美國總統染上武肺,拜登父子提供的驚奇更甚,而且還有續集。
烏克蘭
|共15篇|
滯留在烏克蘭的代孕嬰兒
武漢肺炎疫情打亂全世界的常態,更引起另類的「骨肉分離」。據「紐約時報」報道,由外地父母委託烏克蘭代理孕母所生的嬰兒,在各國封關下被迫滯留原地。目前只有少量外國夫婦可入境與子女見面,大批嬰兒仍不知到何時才可被領走。
報道大饑荒真相,遭禁止入境蘇聯的記者
驅逐記者、禁止再入境從事新聞工作,似乎不是中國的獨家招數,更早以前的蘇聯時代,便有不少記者曾遭驅逐或禁止入境。其中,揭露 1932 至 33 年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真相的英國威爾斯記者 Gareth Jones,便因而無法再踏足蘇聯。
唐明:君子之爭,何妨動手
但是在日本、韓國、台灣、烏克蘭、土耳其,既然意見不合,拔拳相向,是民風使然。當場打一架,解氣又解恨,好歹光明磊落,總比開完會之後,買兇傷人甚至暗殺,好多了吧。
羅宋湯 —— 俄國菜烏克蘭菜之爭
在香港,多數食肆中能嚐到的羅宋湯,是上海變奏並傳入本地的「海派俄國菜」,並非以紅菜頭熬成的正宗羅宋湯。然而,談到一碗羅宋湯的「正宗」,隨時引發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飲食文化大戰 —— 俄羅斯宣傳羅宋湯是本國傳統美食,烏克蘭人卻駁斥羅宋湯是其國菜。
革命過後,烏克蘭漫長的警隊改革之路
烏克蘭示威以亞努科維奇下台作結,親西方政府後來解散當地防暴警察,部份防暴警察更向民眾下跪道歉,成果為不少港人津津樂道。可是,5 年過後,烏克蘭警隊的改革之路依然十分漫長。今年,漢堡大學政治科學家 Cornelius Friesendorf 在學術期刊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刊登研究,形容後廣場革命的烏克蘭是一塊制度拼裝(Institutional Bricolage),政府像一個修修補補的工匠,進行改革同時,很多舊元素依然殘存。
爭取
“Freedom is never voluntarily given by the oppressor; it must be demanded by the oppresse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自由從來不是施壓者自願給予的,必須由被壓迫者自己爭取。
— 馬丁.路德.金(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烏克蘭記者賭上生命,只為真相
不論是前線報道還是偵查,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只為監察社會,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但可惜的是,揭露真相、正直敢言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像在烏克蘭,做偵查報是一項危險的工作,記者慨嘆法治制度的失敗,令不平則鳴的他們一直暴露於危險之中。
當權者該看的紀錄片:凜冬烈火
2015 年 Netflix 上架的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記錄了烏克蘭在 2013 年末至 2014 年初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凜冬烈火」值得當權者一看,看歷史的發生、看歷史與現今的相似。
烏克蘭選舉:喜劇演員將成總統?
烏克蘭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結束。初步點算結果顯示,喜劇演員出身,現年 41 歲的澤連斯基以 30.2% 得票領先。第二輪投票將於本月 21 日舉行,預計將是澤連斯基與波羅申科之爭。近年來,政治素人崛起的現象已非新鮮事,但主打抗俄、愛國的波羅申科,仍於首輪投票敗予毫無政治經驗的澤連斯基,箇中原因值得探討。
俄羅斯下個目標:白俄羅斯?
2014 年,俄羅斯將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併入聯邦。至今,俄羅斯的領土擴張行動一直受到關注。白俄羅斯亦可能是下一個目標。俄國對白俄羅斯這個緩衝國,一直以來保持良好關係,提供石油補貼,換取白俄對俄羅斯的忠誠。然而,俄方的補貼,反過來亦成為對白俄的勒索工具。到底俄羅斯為何要吞併白俄?原來跟普京的永續任期有關。
脫俄獨立 —— 烏克蘭教會的鬥爭
自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以來,烏克蘭與俄國關係一直惡劣。近日,烏克蘭似乎有所反擊。不過,並非針對領土,而是爭取國內的東正教會脫離俄羅斯,達自獨立自主。烏克蘭教會的獨立,實際上超越了宗教事務糾紛。假如烏克蘭的要求,在夏季末的君士坦丁堡神聖大公會議上得到支持,勢將削弱莫斯科教會的勢力。
一場打獵,決定蘇聯解體
1991 年 12 月 25 日,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電視上宣佈辭去總統一職,翌日蘇聯正式解體。戈爾巴喬夫固然是自由改革派,但與大眾認知相反,其實戈爾巴喬夫直至最後一刻都力保蘇聯,促成蘇共解體的主事者是葉利欽。近日兩段訪問--BBC 採訪戈爾巴喬夫及衛報訪問前白俄羅斯總統舒什克維奇(Stanislau Shushkevich)--重溫解體前夕歷史之餘,亦披露了當時各領導人的心跡與盤算。
【圖輯】世界各地小孩都在玩甚麼
瑞典一個關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機構 Gapminder,正進行名叫 Dollar Street 的計劃項目,他們走訪幾百個不同地域、收入的家庭,拍攝其所有物,包括孩子們最愛的玩具。這並不是凸顯貧富懸殊的催淚彈,相反,它要說的是,即使是來自不同國度及社會階層的家庭,在某方面,我們如出一轍。
切爾諾貝爾太陽照出生機?
今年是切爾諾貝爾核災 30 周年,30 年前它給帶來了人類巨大的震驚和傷痛,核電廠附近的 2600 平方公里被劃為禁區,出入受管制,至今仍諱莫如深。但烏克蘭政府近日公布,正計劃在切爾諾貝爾附近的荒土,發展太陽能發電,以太陽再種出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