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上週冒險回國後,立即在謝列梅捷沃機場被扣留。他被捕後,反對派透過影片等呼籲支持者上街抗議,引起星期六的大規模示威,除首都莫斯科和主要城市聖彼得堡以外,還遍及全國 60 個城市,至今已有至少 3,000 人被捕,當中包括納瓦爾尼的妻子尤利婭、其發言人和律師。
選舉
|共123篇|
唐明:西部片式的落幕
新來的神槍手,雖然神通廣大、本領高強,但是在這泥潭裡,要重建鎮上的清明秩序,對西部片的主角而言,太多餘也太費事了。難道在槍林彈雨裡全身而退之後,還要挨家挨戶,登門拜訪,表明心跡嗎?這時候,這位神槍手,總是悄然而退,「不帶走一片雲彩」。
Neo:當確師 —— 助選就是推銷,任務是要人買帳
看過「當確師」,不代表要對民主失望。當聖達磨被問及,為何想當選舉顧問時,他這樣說過:「必須在領袖變成權力者、獨裁者之前,把他們的政權擊倒,重拾全新、廉潔的政治。」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選舉亦不例外,若只看到選後亂象便高呼集權萬歲,那不過是因噎廢食。
唐明:愛國者之死
但是在此關頭,大多數美國人居然沒有念及她過去參軍服役的付出,也看不到她身為女性的堅強勇敢,都只聚焦於她衝進國會大廈那一刹的「違法行為」:這一刹就可以抹殺一生,明明是愛國的「戰士」,就可以貶為「暴徒」。
唐明:決戰中還有落注的資格?
經濟學家 Walter E. Williams 曾警告:「自由是人類歷史上的罕見狀態,濫權操控才是常態,即使今日亦不例外,而可見的趨勢是我們愈來愈多的自由被政府侵害。」
唐明:這一仗不能不擇手段
推崇的往往是陰謀詭計、神機妙算,如果心腸不夠黑,手段不夠骯髒,再有實力也是枉然,正義幾乎是不存在的考慮 —— 也許這是和勝利者絕大多數不留任何餘地,趕盡殺絕的習性有關;而失敗的一方絕無可能接受 fair treatment,也造就「成王敗寇」這種完全不問是非的結論,竟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條真理。
唐明:主流媒體的「三無嘴臉」
可是,媒體這一行又不是青春玉女,有甚麼清白之身可言?媒體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就是記錄真相,包括他們的前輩在拿破侖面前倨後恭,醜態畢露的真相。
唐明:好制度也需要有人拯救
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人性的敗壞。畢竟,制度更像是有機生物,而不是機械系統,需要世世代代的維護,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無縫,鑽空子、無底線的人多了,也是枉然。
唐明:當作是最後一戰
這一次大選,令世人驚覺,美國的國本動搖,言論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個人自由的損害也在一步之遙,保障生命、財產,追求幸福的權利,要讓路給「平等、進步、大同」的革命宏圖,在這片對神的信仰的國土上,竟然又想要推行烏托邦,再造巴別塔的實驗。
半桶水民主:為何昂山素姬繼續大勝選舉?
全球焦點落在美國大選之際,緬甸同期亦舉行全國選舉,昂山素姬領導的執政黨再度宣告大勝,在 4 分 1 議席預留給軍方下,仍然贏得議會大多數席位。究竟結果背後存在甚麼樣的爭議?當昂山在羅興亞人道危機繼續袒護軍方時,國際社會應如何回應今次選舉結果?
攻其不備:專制政權乘美國大選作惡
美國大選左右全球大局,故此舉世矚目,在近月搶佔各大媒體的新聞篇幅。正當西方世界注視大選情況時,各地的專制政權就乘機發動攻勢,例如昨日(11 日),香港有四名泛民議員被 DQ,較早前,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就狠批「中共乘美國總統選舉後陷入內鬥狀態,向香港民主派再踩一腳」。國際志願組織 The New Humanitarian 列舉了更多類似事件。
台邦交國聖文森特大選:經濟與道德交戰
台灣現時僅存 15 個邦交國,其中一個是位於加勒比海的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當全球焦點都放眼於美國大選的時候,聖文森特亦於 11 月 5 日進行大選,並即日完成點票。是次選舉對台灣至關重要,是親台和親中勢力的對壘,關乎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生存空間。最終親台的執政黨成功連任。
美國大選:爭議會摧毀美國民主?
2020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說是舉世矚目,各國不少媒體都指出這次是史上最重要的美國總統選舉,會左右全球格局發展。選情亦遠較預期之中激烈,多家傳媒都指拜登已經勝選,惟杜林普指會展開法律訴訟,爭拗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今年美國社會十分兩極化,但克拉克森大學政治學家 Alexander Cohen 就仍然深信,美國民主堅實,不會被選舉爭議摧毀。
【巴西選舉】為了當選,連種族都可以改變
本月中巴西舉行地方選舉,大批政客為了跑贏對手,不僅在政黨之間跳來跳去,甚至連「祖宗」都可以不認。「經濟學人」報道,超過 42,000 人將以有別於 2016 年宣稱的種族參選。其中 36% 由白變「棕」,亦即是混血的「Pardo」,通常帶有黑人血統;另有 22% 則從棕轉黑(Preto)或是相反。
美國大選,中俄或成最大贏家?
今屆美國總統大選爭持激烈,有人為美國政治兩極分化問題擔憂。選舉最終可能訴諸司法,而美國商業雜誌「財富」(Fortune)就指,中國及俄羅斯均樂見美國社會撕裂深化。
唐明:選舉制度到底依靠甚麼?
如果一件價值幾百元的貨品也有必要裝警報鎖,如此珍貴的選票,70 多年前犧牲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換來的自由,為甚麼就不值得嚴格看管一下呢?
戰況激烈的總統戰,冷靜報道的美聯社
今屆美國總統大選,戰況前所未有地激烈,全球各大傳媒爭相推算,是杜林普還是拜登勝出。唯獨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一如既往,既不估計賽果,也不預測贏家,堅守其自 1848 年以來的宗旨,不到塵埃落定一刻,也不報道誰當白宮主人。在這個求快先於求真的時代,這間國際新聞機構始終保持冷靜,沉著應對。
候選人大熱倒灶,究竟是甚麼滋味?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勝選人隨即成為傳媒焦點,落選人則淡出鎂光燈下,他們的感受與去向總是乏人問津,印第安納波利斯普渡大學(IUPUI)新聞學系教授 Chris Lamb 卻偏偏探討敗者下場。究竟他們需要多少時間重新振作?又有多少人能夠再接再厲,再次問鼎總統寶座?
【選舉迷思】花錢愈多,勝算愈高?
美國總統大選將於 11 月 3 日舉行,全球屏息靜候這場被喻為歷來最重要的選舉。這次大選結果或會左右中美關係,以及後武漢肺炎的世界格局。拜登和杜林普陣營已各出其謀,進行最後拉票。要勝出選舉,競選資源至關重要,「石英財經網」就分析,要勝出大選,每票究竟要花幾多錢。
「境外投票」的結構性問題
10 月 28 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接受議員質詢時說,政府正積極研究境外投票,讓 33 萬常住廣東省的香港永久居民,都可以參與投票,但香港民研早前的研究顯示,有近 6 成人表示反對。其實境外投票的概念,即使在民主國家都爭議不絕,有學者和國際組織,就指出有關概念存在多個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