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Infosphere:香港政經精英的內地化趨勢

A+A-
圖片來源: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文:Jacky Yu/雅息士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

改制後的首屆區議會選舉總算完結,參選人需取得最少三名地區委員會之提名,令傳統本地精英也難以入閘。一直被視為代表本地商人階級的田北辰則提到,其政治團體實政圓桌派出五人參選,但只有一人取得足夠的地區委員提名,最終亦告敗選。而今年,暨南大學就有多達 21 名校友當選區議員。筆者認為上述事件雖只涉及地方議會層面,但與孔誥烽於「邊際危城」一書中提出的「商業壟斷精英的大陸化」(the Mainlandization of Business Monopolies),頗為吻合。簡單而言,即本地商人的政治影響力逐漸邊緣化,政經角色更可能被內地商業精英所取代。

孔於書中提到,主權交接之前,不少外資企業放售在港資產,本地商業精英乘勢大肆擴張,取代過往英商的角色,把香港經濟命脈掌握其中。隨著特區政權成立,港商們需要保障在港利益,亦冀望能分享中國經濟成果,故本地商業精英開始向北京陣營靠攏(Fong,2014)。立法會的功能界別選舉模式,就是以鞏固上述的管治聯盟關係(Lui and Chiu,2009Chan,1991)。

然而,港資證券行已被中資公司大舉收購,並慢慢取代歐洲銀行和華爾街投行等外國券商的地位,為內地企業充當在港上市的承銷商,牟取暴利。中資公司亦偏好聘用大陸出身的從業員和分析師,內地人與香港人在該行業的比例為 60% 比 30%(餘下 10% 為外國人)。香港的證券行業可謂已掌握在內地資本家之中。

除此之外,內地地產商亦頻繁參與到香港的土地買賣之中。中資地產商把投資香港房地產事業視為資產轉移,故往往把土地成交價推升到比底價超出 30% 至 40%,收窄了建屋帶來的利潤,但香港地產商需考慮利潤因素,因而難以與中資地產商競爭,內地地產商亦得以藉此囤積香港土地,為壟斷香港經濟建立基礎。加上賣地一貫乃特區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變相此舉亦一定程度地控制了港府的收入,無疑大大提升了中國商人的政經影響力,更開始積極投身於香港的政治參與,當中尤以華菁會為甚。

華菁會創立於 2011 年,其高層多為來自本港不同產業的內地精英,而前特首梁振英又為華菁會的名譽贊助人。梁於 2013 年成立的金融發展局,便委任了當時的華菁會主席陳爽為董事會成員之一;華菁會的永遠名譽主席陳晴又曾任港府中央政策組成員;該會亦與建制團體組織反港獨遊行、簽名活動等。

綜上可見,內地精英政經資本上的擴張相輔相成,已成長為一不容忽視的勢力。隨著選舉制度改革,立法、區議會的委任議席大增,被委任議員的個人背景、本地商人精英又會否再進一步被排擠出管治聯盟之外等,亦頗值得深究。在此引用孔書中的話語作結,北京是否信任這班內地精英,容許他們進入權力核心,尚需時間觀察,但無可否認,一眾內地精英已愈來愈積極參與到香港政治之中。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這是一個分享有關香港研究資訊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