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

|共57篇|

日本的士如何迎戰東京奧運?

車門自動打開後,坐上一塵不染的簇新座椅,西裝筆挺、禮儀周周的司機,問你目的地是哪…… 日本的士以高質素服務著稱,不似香港同業,輕則黑面重則拒載。不過,臨近奧運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東京的士司機短缺,有公司轉而招攬外國人入行。他們經過司機訓練營洗禮後,又能否延續日本的本土文化?

【香港文摘】晚年才開始夢想又怎樣:訪銀齡時裝設計師小蘭

不太懂得用科技、語帶一點鄉音、退休前是工廠工人,小蘭這一形象大概代表了香港為數不少的銀齡族。小蘭 1980 年從大陸移民過來,來了 38 年,壯年的青春默默灑了在這兒。來港前,小蘭在家鄉替人做衣服,最初用手縫,後來學懂用衣車,憑著天份與巧手,成為家鄉頗有名氣的裁縫:「我嗰時喺鄕下好出名㗎!好多人都搵我做衫,到現在他們仍穿著我以前替他們做的衣服!」

伍常: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專才?

自從筆者出來自立門戶後,這些都是我經常會收到的查詢:有的是對本來高薪厚職的工作感到「苦悶」,希望可以在看似「幾好玩」的花花世界藝術圈尋找新工作意義;有的則是完全「亂入」的以為或恃著有個文化研究/藝術史學位,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取得入行的資格;有的更搞笑的應徵者甚至是完全對藝術零興趣 + 少接觸 + 冇 sense 屎,但都夠敢走上來應徵的…… 真是乜人都有,大開眼界。

動動腦筋,讓員工老闆全贏的 4 天工作制

餐飲業長時間工作,工時不固定,而且需要體力勞動,經年累月令廚師身體不勝負荷,更甚是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香港有些餐廳就寧願沒有晚市,令員工可以早點回家。英國新一代廚師亦正追求打破舊有工作環境,用 4 天工作制令工作及生活得到平衡。

人生如戲?英國保鑣的現實生活

英劇「內政保鑣」播放以來,全國叫好又好座,最後一集在 28 日內錄得 1,710 萬觀看人次,為 BBC 創下 10 年來最高收視,保鑣這個職業亦受人注目。但別看男主角 David Budd 總是西裝筆挺,為保護內政大臣而住進豪華酒店,三不五時與恐襲犯鬥智鬥力,生活過得多采多姿。入行超過 30 年的女保鑣 Jacquie Davis 直言,這份工作不總如世人般想像。

風光背後:英國足球員的精神問題

英國首相文翠珊繼任命「孤獨事務大臣」後,日前再宣佈設立「預防自殺大臣」一職,希望營造令人較易求助的環境,從而減少輕生者人數。有人或會質疑當局小題大作,但至少英格蘭職業足球員總會認同有此必要,因為該會發現一個可悲趨勢 —— 球員身價屢創新高的同時,因精神問題求助的人數亦創新高。

「外科醫生」只在日劇才受歡迎

從「醫龍」的朝田龍太郎,到「Doctor X」的大門未知子,外科醫生總是日劇最耀眼的主角。再困難的手術,他們都能沉著應對,在手起刀落之間,拯救無數生命。但在現實世界,外科漸不吃香,年青醫生對此敬而遠之,傾向選擇到其他分科工作。無奈人口持續老化,外科手術需求務必增加,當局憂慮外科醫生面臨人手不足。

Gloria Chung:記者的「免費午餐」

飲食記者吃餐飯,旅遊記者得到的是一趟旅程,但這是出差,不是歎世界,你試過去旅行,6 點起身,7 點出發,走了 10 個景點,拍了 1,000 張相,回到酒店還要繼續寫稿、執相、安排明天和下個旅程嗎?每項工作都是有付出的,未做過别人的崗位,切勿隨便抹煞別人的努力,沒有甚麼不勞而獲的,如果你覺得記者「免費」吃飯、旅遊,很過癮,不妨來試試,看看怎樣低薪、超時、高壓,説到底也是打工仔。

轉行不怕遲:飛人保特與他們的第二人生

現年 32 歲的飛人保特(Usain Bolt)退出田徑壇後,未有坐享代言收入歎世界,反而選擇開創第二人生,為當足球員的夢想奮鬥。他先後在英國、德國和澳洲,跟隨職業球會進行操練,一代飛人只求爭取一紙合約。英美不少中年人甚至長者,亦有因為理想或生計,從事另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英國廣播公司走訪了其中幾位,記錄他們從未算遲的轉行經過。

Gloria Chung:餐廳後台記

朋友聚首,輕談淺酌,花上 3、4 個小時,也算短,但是對於由早上 9 點開始在廚房準備的大廚、等你吃完甜點叫咖啡的侍應、還有穿著高跟鞋站在前台一整天的同事而言,最大及最卑微的願望是能馬上坐下,好好地吃一頓飯,別忘了你在吃飯的時候,其實他們也應該吃飯。

廖康宇:廣告其實做啲乜?超過半世紀的大辯論(二)

相比起上一世紀,傳銷知識由廣告公司壟斷,廣告客戶相信廣告公司比自己更了解消費者;隨著傳理課程在大專院校愈來愈普及,以及廣告客戶向廣告公司挖角,客戶由以前習慣長期依靠廣告公司,變成只將部分工作外判及短期項目化。廣告公司要同客戶角力,必須建立一個「專業廣告人」的身份,否則再難以服眾。

Freelancer:自由地工作,自由地被剝削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可以自行選擇工作,有自由的工作時間,可以自己當自己老闆,這樣如閒雲野鶴般的工作方式,實在令人稱羨。但自由總有所代價,美國自由作家及編輯 Sarah Grey 就以「過來人」身份撰文,對自由工作者的 4 個固有定型作出澄清。

廖康宇:廣告其實做啲乜?超過半世紀的大辯論(一)

雖然與廣告業相關的大學課程愈開愈多,但要成為廣告人卻不需要有傳理相關的學位。廣告公司一直相信混合不同背景的從業員,有利於創作及產生新意念。而且在傳理課程大行其道之前,上一代的廣告人大多都沒有於大專院校接受廣告訓練,加上之前所講廣告業涉獵的範疇非常之廣,要建立一個「專業廣告人」的身份是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