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放緩了,為何物價依然上升?

A+A-
10 月,加州一間雜貨店內的價錢牌。 圖片來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美國勞動市場及經濟增長回勇,但不少民調顯示,民眾普遍依然認為經濟低迷、物價高企。有些人或會歸咎於通脹;然而,去年 6 月物價指數雖較前一年上漲 9.1%,達至 40 年來最高,但到了今年 9 月,價格比前 12 個月上升僅 3.7%。專家指出,通脹正在放緩,但價格並未回落,而且將難以回復過往水平

提高價格人們還是會接受,那為何降價?

早前聯邦儲備局為抑制通脹而提高利率,也意味著消費者買屋、買車,或找卡數等費用上升。而大宗商品及其他一些商品,價格雖已下滑,但可能出現反彈及持續不穩。例如一度飆升的石油、木材雞蛋價格已趨穩定,但仍受氣候及地緣政治等不穩因素影響;機票價格亦已下降,但可能於短期內再度回升。

正如「華爾街日報」於 10 月時指出,許多商品價格雖已從最近的高位下滑,但仍高於 COVID 爆發前的水平。羅斯福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主任 Mike Konczal 指出,此為「價格剛性」(downwardly rigid)現象,即價格往往不會下降(工資亦如是),例如公司一旦提高了洗頭水或日常飲料的價格,通常就不會再作下調。另外,過去幾年人們普遍已接受價格上漲,加上許多商品市場缺乏競爭,令商戶有更大加價空間,人們的整體支出和商品價格均不太可能下降。

上述情況無疑令消費者沮喪,但從經濟學角度,假如普遍價格突然下滑而出現通縮,會更損害經濟。因消費者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下降而延遲購買和減少支出,迫使企業縮減人手或裁員;通縮亦不利於抵押貸款及其他債務工具,因借款人的還款額為固定的,價格下降即變相增加負擔。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通縮,價格確實大幅減低,但同時工資亦大幅下降、失業率急升,令經濟出現蕭條。

價格上漲是政府應對不力;工資提高是因為我足夠努力

另外,美國過去幾年工資增長一直落後於通脹;今年情況卻相反,尤其在低收入人士工資增長更為顯著。然而,根據克里夫蘭聯邦儲備銀行進行的調查,人們普遍認為其工資跟不上預期通脹;即使人們改變對通脹的預期,不少受訪者認為通脹每提高 1%,他們只期望工資相應增加 20%。

當人們獲得加薪或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時,通常會認為是個人努力的回報,與宏觀經濟條件無關。但人們對通脹的看法卻剛好相反,總是以為正在經歷通脹,並怪責政府無法遏止。然而,密芝根大學經濟學家 Justin Wolfers 指出,通脹既會導致價格上漲,也會讓工資追趕上來;但人們往往將前者歸咎於政府應對不力,將後者視為純粹個人能力使然。換言之,人們對通脹的不滿,往往蓋過了工資上升所帶來的正面心理影響。根據一項最新民調,64% 受訪者最希望看到商品、服務和汽油價格下降,只有 20% 的人希望工資上漲;9% 的人希望利率降低,僅 7% 的人希望有更多工作機會。

綜合專家的分析和預測,通脹率確實正在放緩,而後疫情時期的價格雖不太可能回落,但上升速度將減慢;而且在整體工資上升的情況下,對消費者而言,價格將逐漸變得「較可接受」—— 或至少不會像疫情時般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