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娛樂:經濟模式轉型與室內遊樂場的誕生

A+A-
圖片來源:lentamart/Shutterstock

近日,有市民於屯門華都商場的美國冒險樂園分店玩「擲彩虹」遊戲時,懷疑代幣大於幸運彩虹圖案,而報警處理,令美國冒險樂園意外成為城中熱話。美國冒險樂園一類的室內遊樂場於 1970 年代誕生,在 1990 年大盛於全球,為很多人帶來珍貴的集體回憶。這與 90 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轉型有關。

在很早期的歷史,人類已經發展出嘉年華的傳統,群眾會在節日聚集一起玩樂。

香港荔園於 1949 年開幕,1997 年 3 月 31 日結業。 圖片來源:Oliver Tsa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到 17 世紀,隨著歐洲的科學革命,以及中產階級冒起,使人類的娛樂活動開始系統化,並融入現代城市經濟。當時的倫敦,就出現形形色色的歡樂花園(pleasure garden),其中最著名是 Vauxhall Gardens。在歡樂花園,人們除了載歌載舞,也有大型的遊戲設施,例如迷宮、小瀑布、假城堡。到了 19 世紀,機動娛樂設施如過山車、旋轉木馬已經出現,1894 年芝加哥的 Chutes Park 被喻為美國第一個大型機動樂園。在 1949 年,香港亦已經有大型遊樂場荔園。

到 1955 年,美國加州誕生了第一座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令到機動主題樂園文化走到全球各地。更多商家見有利可圖,投資興建類似的設施,例如 1961 年美國德州成立的六旗樂園(Six Flags),到今天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均有業務。迪士尼集團要到 1983 年才於日本東京建立了第一座海外的迪士尼樂園。可是,機動主題樂園的文化在此之前已經傳到世界各地,在 1977 年,香港海洋公園便已開幕,並在 1982 到 1984 年增建山上機動遊戲。

與此同時,在 1970 年代,發達國家也開始出現室內家庭遊樂場(indoor family entertainment center)。室內家庭遊樂場的出現,與主題餐廳、機舖和室內迷你哥爾夫球場的興起互相結合,令商場不單單是購物場所,還成為城市娛樂中心。其中 1977 年,美國加州成立的出奇老鼠(Chuck E. Cheese)就嘗試把餐廳和室內遊戲共冶一爐。該集團在 1982 年進軍香港,口號「薄餅樂園開心地,出奇老鼠錫晒你!」尤其深入民心,其業務後來轉手予歡樂天地。

要興建大型機動樂園,自然涉及龐大開支,包括開發大量土地。同時,人們生活節奏急速,加上經過數十年的歷史後,新鮮感不再,相關的娛樂市場亦逐漸飽和。相反,室內家庭遊樂場提供的娛樂模式令更多人受落,並且風靡全球。遊樂場歷史專家 Jim Futrell 這樣寫道

在 1990 年代,消費者花在娛樂上的閒暇時間似乎更少了,整個娛樂工業便想到一個新意念 —— 家庭遊樂場。於大型公園,人們往往要耗費一整天時間,但家庭遊樂場則可提供一些短暫享受的娛樂活動。

香港的美國冒險樂園,便在這個時空和經濟模式下誕生。1994 年,工程師陳國富從美國回流,與哥哥陳國華在上水名都成立第一間美國冒險樂園。到 2007 年,美國冒險樂園一度坐擁 56 家分店,並在 MegaBox 打做超過 9,000 平方米、全港最大的室內遊樂場。經過金融海嘯、以及後來疫情洗禮,美國冒險樂園的規模已不如全盛時期,但仍然還有 30 多間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