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A+A-
參觀水族館是兒童很好的體驗。 圖片來源:Meeh/Shutterstock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源(假名)在小學高年級時父母離婚,往後母親獨力養家,從事要輪夜班的護理工作。他幾乎沒有母子好好相處的回憶,小時候甚至覺得:「如果說出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任性的表現。」源上大學後獲朋友盛情邀約到海邊玩,他坦言:「當時不知道要到海邊做甚麼。我成為大學生後,終於意會到大家兒時理所當然的經驗,我卻沒有。」源不曾與家人出遊,畢業之旅是唯一遠行經驗,長假時也不像同學可到外國或海灘、去露營,只到學校的泳池及回校上課。不少類似經歷的兒童,更是整個暑假都留在家中

「如果當時日子更充實……」

源投身社會後,每當回想起兒時的艱困生活,就會感到痛苦難過,甚至因此要請假接受心理輔導。對於中學生涯,源覺得:「如果當時日子過得更充實,我會更快樂輕鬆。我認為童年會影響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

推動消除孩子教育差距的團體「兒童的機會」(Chance for Children,CFC)調查顯示,家庭年收入不足 300 萬日元(約 16 萬港元),成為無法讓孩子參與更多課外活動的主因,其次是監護人無暇接送孩子及出席活動。調查發現,年收入低於 300 萬日元的家庭平均花 3.8 萬日元在子女課外活動上,當中約 30% 兒童過去 1 年沒有校外體驗;而年收入 600 萬以上的家庭則平均花上 10.6 萬日元,相差約 2.7 倍。

CFC 代表董事今井悠介指出:「若孩子說出『想彈鋼琴』這類的話,但父母沒能力讓自己去學,那麼往後有想做的事,也不會說出口,即使想要嘗試也會遲疑。他們更會對事物意欲大減、面對很多事都會放棄,變得沒有自信。所以(我們)要支援孩童的活動體驗。」

體驗是建立兒童能力的重要機會

因此,CFC 推出兒童體驗獎學金計劃 halocal(ハロカル),每位得主每年可獲價值 10 萬日元的優惠券,可用於體育、音樂、自然等體驗。今年暑假,日本最大型遊樂地點預訂網站 asoview(アソビュー)亦加入非牟利組織 Florence(フローレンス)的消除體驗差距計劃,與日本航空、Uniqlo、日本電視台、壽司郎等民營企業合作,向全日本 1,000 個家庭提供體驗機會,例如可在 asoview 使用的現金劵、頂尖運動員的指導經驗、參觀飛機機庫及機上餐飲體驗等。

露營及旅行等活動常被視為遊戲玩樂、沒有太大意義。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教授中室牧子則引述一項於 16 國進行的生活時間調查研究,收集父母一天的時間分配:「在使用該調查的實證研究中,父母將親子時間當作『投資』,對『學習』的投資時間與對『體驗』的投資時間,兩者皆明顯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及非認知能力。投資體驗不單純是玩樂,更是兒童建立能力的重要機會。」例如,露營時要怎生火、搭帳篷;在水族館思考為何身形龐大的魚游得如此快,均是讓兒童思考的珍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