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A+A-
圖片來源:BSIP/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LoBue 指,其實嬰兒都有能力形成記憶,只是並非「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即有關個人生活經驗或事件的片段。除自傳式記憶外,記憶還有很多種,例如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ies,即國家首都等常識)、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ies,譬如怎樣開門)。她舉例,其實幼兒出生數天已記得母親的樣貌,並能分辨母親和陌生人。幾個月後,小孩會記得更多親友的面孔,對熟悉的人報以微笑。

幼兒心理學大師 Carolyn Rovee-Collier 在上世紀 80 到 90 年代,做過一連串關於嬰孩記憶力的實驗。由於嬰兒們不能以言語表達,Rovee-Collier 唯有觀察他們的行為反應。對於 2 至 6 個月大的小朋友,研究人員會觀察他們的踢腿能力。方法是在他們的腳上綁一條細繩,連接到嬰兒床的旋轉吊飾,當他們踢腿,吊飾就會轉動。參與實驗的嬰兒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可以操控吊飾,由於他們通常喜歡吊飾轉動的感覺,所以會踢得更頻密。

至於 6 至 18 個月大的嬰幼兒,實驗設計亦類似。惟他們不再躺在嬰兒床,而是坐在父母的大腿上,雙手可以抓住控制桿以開動玩具火車。剛開始時,研究人員不會啟動控制桿的功能,目的是要計算在自然情況下嬰幼兒拉桿的頻率。過了一會兒,團隊就開啟功能,嬰幼兒便很快發現,當自己拉動控制桿,玩具火車就會沿軌道跑一圈。如是者,嬰幼兒會更落力拉桿,令火車駛動。

看到這裡,讀者或未能理解實驗與記憶有何關係。其精妙之處在於研究人員訓練嬰幼兒一段時間後,再隔一陣子才把他們帶回實驗室,觀察他們是否記得如何玩腳繩和控制桿。研究結果顯示,6 個月大的嬰幼兒,只要訓練 1 分鐘,1 天之後依然會記得。嬰幼兒年紀愈大,就愈能維持記憶。Rovee-Collier 也發現,嬰幼兒接受訓練的時間愈長,對事件的記憶亦會愈長久。另外,給予他們適度的提示也能幫助記憶。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甚麼嬰幼兒唯獨失去自傳式記憶?其中一個解釋是,我們要對自己有一定的認知程度,能夠明白自己行為與周邊的人有甚麼關係,才能建構自傳式記憶。其中最有名的是 70 年代的鏡子測試(mirror test),研究人員在嬰幼兒的鼻子塗上胭脂,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前。未滿 18 個月大的嬰幼兒,看見倒影只會一直笑,似乎認不出自己或沒察覺紅點。介乎 18 至 24 個月大的嬰幼兒,則會摸摸鼻子甚至面露尷尬,顯示他們有些自我認知。

有學者提出其他解釋,例如嬰幼兒要到大約 2 歲才發展出語言能力,在此之前,他們難以為生活建構出完整敘述,於是長大後難以回憶起來。另有專家指,嬰幼兒腦部的海馬體發展仍未成熟,而海馬體負責管理人的記憶。未來仍然需要更多關於嬰兒經驗失憶症的研究,才能找出最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