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南部沿海城市,每天都有數千名年輕工人在網吧,為人工智能(AI)模型分類和標記數據,以確保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不會產生亂碼,為訓練 AI 的必經過程。「華盛頓郵報」報道,調查發現生產 AI 技術、多數來自歐美國家的科技公司,正剝削這些隱藏在 AI 背後的龐大勞動力,其中美國企業 Scale AI 被指以極低工資聘請海外廉價勞工,引發「血汗工廠」爭議。
根據非正式估計,菲律賓有超過 200 萬人從事這類工作,協助美國等地的科技企業訓練 AI,前期工作包括手動標記數據、分析大型數據集等,為全球最大的數碼工作外判國家之一。當地許多勞工受僱於 Scale AI 的子公司、外判工作平台 Remotasks。
因疫情關係,2020 年 Remotasks 在當地興起。「華盛頓郵報」透過採訪、公司內部信息、付款記錄及財務報表,發現 Scale AI 以極低水平支付工資,且經常拖延或扣減薪金,但工人可以追討的渠道很少。受訪的 36 名現職和前員工當中,除了兩個人,其他人都表示曾於完工後被平台延遲、減薪或取消支薪,工人嘗試追討工資往往沒有結果,有時工人的 Remotasks 賬戶更會被停用,影響他們找下一份工作。
此外,工人的收入有時更少過最低工資。菲律賓的最低工資按不同地區劃分,從每天 6 美元到 10 美元不等(約 47 至 78 港元)。然而,26 歲的 Jackie 完成本應獲 50 美元報酬的工作後,只收到 12 元;36 歲的 Benz 累積了 150 美元收入,戶口卻一夕被凍結,錢再也拿不回來。25 歲的 Paul 表示,已不記得在 Remotasks 工作的 3 年裡被拖欠了多少錢,他自 2020 年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全職」協助構建 AI 模型,但收入始終微薄。
一直以來,有關 AI 的爭論大多集中在倫理和監管問題上,研究人員指生產 AI 技術的公司也在剝削勞動力,Scale AI 是其中之一。馬尼拉德拉薩大學教授 Cheryll Soriano 表示,在招募南半球國家的外判勞工時,Remotasks 等平台無視勞動法規;菲律賓 AI 倫理學家 Dominic Ligot 則將這種新工作模式,稱為「數碼血汗工廠」。
以外判模式引進廉價勞工
Scale AI 於 2016 年由美籍華人 Alexandr Wang 創立,2021 年估值為 73 億美元,被「福布斯」評為最年輕、白手興家的億萬富翁。該公司與 Meta、微軟以及 Open AI 等科企合作,還獲得數億資助,為美國國防部標記數據。Wang 早前接受 CNN 訪問時,拒絕透露有多少人協助公司標記數據。商業登記文件則顯示,2019 年 Scale AI 在菲律賓註冊一家名為 Smart Ecosystem Philippines Inc(SEPI)的法人實體,以營運 Remotasks。在棉蘭老島南部地區,武裝分子聯手「伊斯蘭國」(ISIS)作亂,多年政治動盪使當地缺乏經濟機會,年輕人唯有聚集網吧,在 Remotasks 平台接工作,或被 SEPI 招募到由當地企業租用的辦公室打工。
除菲律賓勞工外,在肯雅、委內瑞拉等國家,AI 公司亦經常聘請廉價的數據標記人員。牛津互聯網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強調 Scale AI「混淆」勞工流程,研究所在今年評估中給予 Remotasks 1 分評分(滿分 10 分),指其支付工資的能力等指標不及格。研究員 Jonas Valente 稱,Scale AI 通過向客戶提供高質量數據來獲利,同時將保證質量的責任交給任務執行者,即廉價勞工。Remotasks 在條款說明,該平台「保留權利」扣留付款、將自由工作者從項目中剔除,或因工作表現不佳而停用帳戶。
菲律賓的勞工組織指責政府沒有監管 Remotasks 等平台,官員卻擔心這樣做會扼殺新興行業。而對於生活在棉蘭老島的年輕人來說,AI 公司之所以剝削菲律賓工人,是因為知道他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