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他馬克老闆」:拍一部給社畜的戲

A+A-
電影「他馬克老闆」導演瞿友寧聯同男主角盧廣仲和新演員江齊,日前來港宣傳新戲。三人雖然行程滿檔,但接受 *CUP 專訪時依然笑容十足。
攝影:Issac

做不完的工作、快下班時接急件、辦公室的是非、沒得著的會議、拍馬屁的同事、要求高的上司、只看錢的老闆⋯⋯ 這些職場辛酸你懂我懂,在台灣拚生活的「馬克」也懂。

2008 年起,插畫家李含仁以此筆名在網上創作漫畫「我是馬克」,道盡上班族的喜怒哀樂,引起廣大讀者共鳴,包括電視劇「惡作劇之吻」、「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導演瞿友寧。他承認給自己的壓力很大,甚至會「一天 24 小時都在工作」,而跟馬克合作過後驚覺,大家都是同類人。「原來我們都對工作有著超乎的熱情、他是白天工作型而我是晚上工作型⋯⋯ 然後聊著聊著就覺得,好像也可以改編這漫畫。或許會讓大家在這個愈來愈有壓力的社會,得到一點釋放。」但從那時開始構思,直到 6 年後的今天,電影「他馬克老闆」才終於面世,台前幕後還來港宣傳受訪。

擔綱演出的盧廣仲很早就加入團隊,他直言:「能夠參與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我覺得很好玩,見證了一件很大的事情。」據說光是劇本就有過很多版本,身兼編劇之一的瞿導解釋:「『我是馬克』系列都是四格或一格漫畫,要讓它變成一部長片,就要先想好一個完整故事。而且這漫畫連載 15 年,陪伴很多台灣上班族解悶,所以改編首要是表達到這種苦悶。」於是電影剛開始,就見男主角馬克作為廣告界新人,每天加班復加班,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累到崩潰而想自尋短見,結果真有死神前來索命,也覺得是種解脫,還趁往生前在公司大肆破壞,只是沒想到地獄去不了,反而忽然當上管理層。那背後有甚麼原因?就留待觀眾進場揭曉。

歌手黃宣首次拍電影,就飾演活潑又敬業的死神。瞿導直言:「他在金曲獎當星光大道主持人後,驚覺他說話很溜,又有個光頭的造型,就想找他來演這個非人類角色。他身上也有很多喜感,常常不按牌理出牌。」;電影「他馬克老闆」戲照。

但瞿友寧可以肯定,馬克那句「工作到底是為了甚麼」,或是「我已經很努力了」,都是觀眾的心聲。「壓力愈大、看這電影愈能放鬆、紓緩,甚至你原來在工作場合不敢做的事,透過電影、透過廣仲演的角色,可以幫你抒發。」最先做到這點的是原作者本人。其實他開始連載沒多久,就對盧廣仲的名曲「100 種生活」二次創作,改成「100 種幹活」來唱出求職的無奈,所以自然覺得「沒人比他更適合」來演馬克。瞿導亦說:「剛跟他合作完『花甲(男孩轉大人)』,在找更適合的題材來讓他詮釋。正好那時認識這漫畫,然後一看馬克的樣子,又戴了一副眼鏡,那當然就會想到廣仲。」

當年首次跨界演戲的盧廣仲,對「魯蛇」鄭花甲一角尚算熟悉,畢竟他也曾是對未來迷茫的年青人,而結果劇集叫好又叫座,更一舉贏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但對於在「他馬克老闆」演的社畜,這位金鐘得主就自認相距甚遠,但也正是這份陌生,令他更貼近馬克。「一開始他是個職場新人,而我也從來沒接觸過職場,以這種狀態去演剛好。」瞿導在旁忍不住插話:「我覺得你應該不會給自己的工作壓力大到想要摔東西。所以就靠想像力。」這一點盧廣仲非常認同:「因為演員一定會經歷到很多不曾經歷的人生,也不能真的去變成那樣的人。那就跟著劇本走,相信劇本。」

為了讓演員們更有上班的「儀式感」,瞿友寧還在片場花點心思。「盡量每天都固定幾點拍到幾點,他們來到就去打招呼,然後進棚,坐到自己的位置,等待或是聊天。幾天後就有了熟悉感,互動也很快建立起來。」對初次演戲的江齊來說,特別有助她掌握 Emma 這個新人助理的角色。「我一直不太會表達自己,拍這部片讓我離開舒適圈,認識很多不同的人,大家都很願意分享,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譬如跟她常常對戲的盧廣仲,就傳授了一些新手心得。「當要同時記住台詞、走位,我都會想很多。廣仲就跟我講,在那當下,就去注意對手的眼睛,其他都不要管太多。眼神的力量其實很大。」

江齊曾在廣告製作公司當上班族,卻毫無演戲經驗。「試鏡那天我在出門前才拿到劇本,表演時又很膽怯,而且可能太緊張,臉上還過敏。」但瞿導認為她很有透明感,「有些害羞的表現、談吐上很退縮的表達方式,也很像戲一開始時的 Emma」。

那不如請兩位即席示範一下?他們立刻笑著揮手搖頭,原來江齊指的並非接吻那一幕。「是跟馬克媽媽在醫院的那場戲。那時她講了一段台詞,而原本我還有些小走位,所以心思都在那裡,但看到媽媽的眼神,就完全被感動了。」這是瞿導保留漫畫的幻想、甚至添加的魔幻元素以外,寫實而溫情的部分。「疫症之前,我們做過另外一個故事版本,就是好玩、放鬆、瘋狂。但疫情之後,好像很多東西已經失去了,那我們還有甚麼可以更加珍惜?我想應該要透過電影,帶給大家一點正面力量。」

工作可以是為名為利,也可以是為理想為家人。對瞿友寧來説,拍電影是令愛看戲的自己實現兒時夢想,拍喜劇則是讓現代人在忙裡得到療癒。「很期待香港的觀眾朋友喜歡這部片,因為在我的想像中,香港人的壓力更大。希望在紓壓之餘,還讓大家找回工作的熱情,並相信自己很重要,每個人都是工作場合上非常重要的小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