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百歲不是夢,一輩子太長怎麼辦?

A+A-
圖片來源:Christoph Soed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一個人大約接受 20 年教育,工作 45 年,到 65 歲退休享受餘下人生;三階段人生是不少現代人的寫照。不過人類預期壽命一直延長,香港一個 2020 年出生的男嬰,平均預期壽命 82.9 歲已算低估,超過 90 歲實在不足為奇。史丹福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更預計,如今美國 5 歲的兒童中高達一半可活到百歲,到 2050 年,歐美、亞洲較富裕國家的新生嬰兒活到 100 歲更會成為常態。更漫長的人生,或者需要另一套活法。

令長壽變得更有意義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Andrew Scott 指出,有人會憂慮,長壽變老會令正在工作的年輕一群,負擔年邁長輩的養老金,造成「銀髪海嘯」,但這擔憂是錯誤的,他認為:「人活得更久了,但平均來說,他們是健康地長壽,而我們竟視長壽為壞事。」史丹福長壽中心心理學教授兼中心創始人 Laura Carstensen 表示,問題的確在於「我們在延長老年期」,既然長壽會成為未來許多人的現實,她建議應該分散這些額外的歲月,把它看成是一個延長了的中年,而非漫長的老年期,這樣,大家都有機會重新計劃生活。

未來壽命延長,人生階段可能有許多轉變,但從飲食、生活習慣好好管理健康,是任何時候迎接老年的好方法。 圖片來源:路透社

靈活的多階段人生

如果預期壽命是 100 歲,但 65 歲就退休,最後一階段的人生似乎有點漫長,三階段人生未來是否適合以後的世界值得商榷。Scott 指更加靈活的多階段人生,將取代現時的三階段人生。事實上,人生階段一直有其流動變化,例如「青少年」這回事,不過是上世紀的發明,在 16 世紀 ,西方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工人,他們自 7 歲起,已進入成人的勞動世界。而當下的西方,年輕成人搬離父母住所、初婚時間、生育首胎的年齡等,都比 1970 年代的平均年齡要晚。

為長壽而設的人生規劃可從拉長教育階段著手:遲一點開始、維時長一點,讓人在早期有更多時間用於玩耍;而高中畢業生則有個空檔年,用來工作或做志願服務,大學教育也可如是。一世人既然流流長,Carstensen 建議:「讓孩子們休息一下吧。這些額外歲月,代表可以放慢生活節奏。」又或者,索性將教育貫穿人生。幾年高等教育的想法可能已落伍,隨著生涯發展,有人可能持續需要指導,一些外國大學,已提供「60 年課程」,與「終身學者」不同之處在於,「60 年課程」著重提供正規教育課程。

工作年期和模式即將有巨變

要放慢的也有令無數人埋怨的工作。Scott 指:「長壽的巨大陰影是要工作得更久。」誠然,壽命延長了,工作的生涯也會更長,但工作本身會變得靈活,工作的年期可能要跨越 5、60 年,而現在的 3、40 年「工作 — 退休」模式,但整體投入時長可能和往常一樣。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有更多職業休止期、兼職或轉換工作的時間。牛津大學老年學教授 Sarah Harpe 設想改變後的工作生涯是:「每週工作 3 天就休假,假日與孩子相處,然後回到工作。下次休假再照顧父母或孫兒,再回去工作。」近期英國一項研究反映,4 天工作受勞資雙方歡迎,更靈活的工作模式並非遙不可及。

壽命延長,身體的衰退將進一步延後,退休生活也因此而有變化。Harpe 形容:「對今日大多數 5 歲小孩而言,他們的 82 歲,就像今日的 60 歲。」當中出現差距的時光,或者已分佈在更長但更有彈性的學習、工作生活裡。未來的人在其職業生涯後期,可能更多涉及兼職、指導式工作,或義務工作。從中與不同世代的人共度時光,亦有助消除社會隔閡及年齡歧視。今年已經 80 歲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健康政策教授 John Rowe 過去曾任生物醫學研究員、哈佛大學教授、學術管理人員、醫保主管,他目前仍在全職工作:「我想我在作出貢獻,當然感到愉快。」

「成為一個成功老去的老人,最好方法就是成為一個成功老去的中年人。」Rowe 的說話或可成為未來眾多人瑞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