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綁定代幣:去中心抑或極權統治工具?

A+A-
今年 2 月,布特林在以太坊舉行的大型活動上演講。 圖片來源:Michael Ciaglo/Getty Images

目前區塊鏈應用通常局限於資產轉移,無法開展建基於信任的經濟活動。以太坊(Ethereum)共同創辦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正尋求突破,預告今年年底將發行「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s,SBTs),作為區塊鏈用戶的身份認證,可據此建立網上信譽。他在上月合撰論文,解釋計劃將如何實現「去中心化社會」,但他同時承認技術有方便極權政府監控的隱患。

以太坊另一位創辦人 Gavin Wood 於 2014 年提倡 Web 3.0 概念,以區塊鏈打破 Web 2.0 時代的科技巨頭壟斷,把集中的數據去中心化,但目前 Web 3.0 應用仍然局限於資產轉移,如加密幣及 NFT 買賣上。布特林認為,問題在於 Web 3.0 欠缺代表社會身份的載體,以致去中心化金融(DeFi)未能支持普遍的實體經濟活動,如簽署簡單的合約,亦未能開拓建基於信任關係的經濟,如建立個人品牌。

布特林合撰共 36 頁的論文因此構想,SBTs 可擔當社會身份載體。在未來 Web 3.0 世界,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稱為「Souls」的電子錢包,用以存儲公開可見卻不可替代的 SBTs 代幣,性質有點像童軍的徽章 —— 公司可向員工發放 SBTs 作為工作證明、大學機構亦可向舊生發放 SBTs 以核證其畢業生身份。與同樣標榜獨一無二的數碼資產 NFT 相似,但 SBTs 不能用作交易,是身份的認證而非財富證明。

突破 Web 3.0 發展瓶頸

布特林提醒,SBTs 提供的社會身份認證,將會是 Web 3.0 未來發展的關鍵,可以為網上交易與分享行為提供互信基礎。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銀行可依據客戶信用評級發放貸款,跨國公司亦按照個人信譽甄別董事人選。但區塊鏈帳戶無法建立信譽,正是 Web 3.0 發展的瓶頸,以致很多區塊鏈產品仍要依賴 Web 2.0 平台運作。

舉例而言,大部分 NFT 藝術家仍然依賴 Web 2.0 平台 OpenSea 及 Twitter,以具備信譽的帳戶保證藝術品的稀有性和作品的初始出處(Provenance)。未來 NFT 藝術家便可透過累積的 SBTs 認證,在數碼藝術社群建立信譽,讓買家都能夠識別其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身份,不用依賴中心化平台,同樣可防止有賣家冒認藝術家本人。

區塊鏈常見的其中一種網絡威脅是「女巫攻擊」(Sybil Attack),黑客可透過創立大量虛假身份,以掌握 51% 多數票來作出惡意提案,如更改或阻止區塊鏈上的交易。建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自治組織(DAOs),對女巫攻擊相當敏感,因此仍會依賴 Web 2.0 基建進行投票決策,譬如是 Discord 和 Twitter 平台。日後有了 SBTs 認證,系統便能夠輕易分辨具備信譽的「真實」用家與沒有往績的機械人,令 Web 3.0 成為更成熟自足的系統。

當然,SBTs 的身份認證還可解決去中心化金融的諸多問題,如詐騙及加密幣帳戶盜竊問題,甚至可開拓以聲譽作抵押的貸款。依據布特林的說法,SBTs 最快可於今年年底首次發行,作為 2024 年實現「去中心化社會」(DeSoc)目標的基建設施。

但作者都不得不承認,整個計劃令人聯想到「社會信用體系」,極權政府可在未經個人同意下發放 SBTs,為個人留下負面標籤,將人口分門別類,執行各種剝奪權利的歧視政策。對此隱憂,布特林與其他作者提倡,個人應當具備「銷毀」或向公眾隱藏 SBTs 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