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風:張寶華策劃、馮孟忠「物有所思」個展 —— 赤裸的樟腦

A+A-
(左起)資深傳媒人張寶華及香港藝術家馮孟忠。

在樹木的斑駁裂縫之間,埋藏著多少的回憶和絮語。在高聳的摩天大廈之間,人們再也無法像「花樣年華」裡的周慕雲一般,可以找到一個樹洞,訴說自己想要淹沒的秘密。曾經俯首帖耳的我們,在房間關燈了以後,讓被單蓋著頭、佝僂著身軀,然後提著手電筒在黑暗中看書。無論家中的地方多狹隘,我們都可以在紛繁之中,找到一個寧謐的思想空間。

對於香港藝術家馮孟忠而言,房間裡的木櫃就是他童年的避風港;每當面對父親的責備,他就會躲藏在木櫃裡,在自己的筆記簿上作畫 —— 自此他就對木頭和鋼鐵物料產生一種親密的聯繫。首次擔任策展一職的資深傳媒人張寶華與藝術家馮孟忠,攜手於「海港城.美術館」舉行一場名為「物有所思」的個人作品展,馮氏糅合自己對於物料的靈敏度,以木刻和油畫的形式,勾勒對於大自然的感悟。

人與樹木無異

(左起)Unforgettable Tree(2019)及 June(2018),馮孟忠作品。

曾獲得 2014 年澳洲中國當代藝術藝術基金會獎的馮孟忠,在是次個人展覽中,與策展人張寶華共同挑選以石墨、油彩和炭筆為媒介的作品。馮孟忠以創作油畫為主,以迴盪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風格,來描繪大自然在他創作思想上的影響。他曾闡述自己對於樹木的執著:「木頭不會給人看臉色。在我眼中,它們也不是你們想像中的冰冷。它們不多嘴、不會煩擾你、不會傷害人,它們善待每一個喜歡它們的人。」人類從來與樹木無異,都有著看似冷漠的外表和軀幹;樹木裡的導管也像是我們的血管一般,生命之泉在體內一直竄動。

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一些如樹木根枝的人體解剖素描,或許在現今的科學角度上並不準確,卻確切地結合了藝術和自然的本質。在馮孟忠的畫作 Unforgettable Tree 裡,難忘的或許不是樹木本身,而是他和樹木之間所產生的一種微妙的連繫。在畫作中央的湖藍色光暈,宛若從樹裡衍生的靈魂,娓娓地感染而轉化著周遭沉寂的氛圍。

回憶的氣味

A Forgotten Page(2016),馮孟忠作品。

除了馮孟忠的油畫,展覽中兩幅大型的石鉛木版畫作 A Forgotten Page,或許可以讓觀賞者更貼近他的內心世界。馮氏憶述自己的經歷:「小時候,每次我不開心,就會躲在房間的木櫃裡。在小小的一本拍紙簿上不斷畫,直至心情平靜為止。」眼前兩幅偌大的畫作,彷彿把他的低聲絮語化為嘹亮的表達。本來埋藏在心底的密麻符號和弔詭文字,亦表露無遺地展示在觀賞者的面前。在日記被解讀的一刻,那就是我們最為赤裸的時候。一些藝術家或許會因為社會上的繁文縟節,而對自己的作品作出修改和粉飾。馮孟忠則是把自己深切的回憶和內心的想法,自然流露在畫作之中。張愛玲曾在「更衣記」內對回憶作出描述:「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屬於馮孟忠的木櫃裡,是否仍然瀰漫著一種樟腦的香?

石墨與鑽石

我們在麈封的書堆裡,找到了一本瘦骨嶙峋的筆記簿。縱然它的外表已經泛黃,但是曾經寫下的思想,從來都不會磨滅。只要我們把代表著回憶的樟腦抱緊在胸前,就不會讓純真的自我悄然流逝 —— 就如石墨在高溫與高壓的情況下,亦會蛻變為一顆瑰麗的鑽石一般。張寶華引領馮孟忠釐清創作的根源,從赤裸的回憶中挑選代表自我的作品。

馮孟忠:「物有所思」個展

日期:2021 年 5 月 12 日至 23 日

時間:11:00 – 22:00

地點:「海港城.美術館」 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 207 號舖

參考文獻

  • 張愛玲(2020)。「華麗緣」(頁 21)。台灣:皇冠文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 20 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覽,於 2018 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 2019 年獲 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 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近期散文、小說及詩詞作品散見於「立場文化」、「虛詞」及「好集慣」等文學雜誌。Instagram:cyrus_lamp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