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小心買到…… 垃圾?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網購方便,但同時危機四伏。美國近年有不法之徒專門在垃圾站「尋寶」,把尚有價值的物品清理乾淨後訛稱是「全新商品」,再擺上 Amazon 售賣。事件去到最近才開始發酵,「華爾街日報」嘗試聯絡其中的商家,更派員模擬整個過程,看看是否真能「無本生利」。

訪問的結果不難想像,大多數賣家都拒絕透露商品來源,有些則表明已停止售賣從垃圾站拾來的東西,或不再標籤它們為「全新」。部分人更不願受訪,「害怕 Amazon 會就此封鎖他們」。

Amazon 方面,先前的銷售條款一直沒有列明「不可售賣垃圾站拾來的物品」,但規定大部分商品必定為「全新」,而可販賣的二手商品只包括書本,電器等少量可重複使用的東西。Amazon 發言人指:「賣家有責任遵從我們的規例,確保商品質量正常。」她表示上述情況只是個別例子,但也會作出調查和採取適當行動。直至上週,Amazon 才正式修改條款內容,「禁止售賣原為丟棄物的物品」。

49 歲的 David Gracy 是一名 Amazon 賣家,2016 年,他發現他的合夥人販賣拾回來的加濕器和鍵盤後,便決定自立門戶。他不齒「賣垃圾」,認為此舉有違良心,令他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售賣別人不要的食物。「但 Amazon 從來不會問你『商品從哪裡來?是從垃圾站撿回來的嗎?』。」Gracy 說。

在 Amazon 經營店鋪有以下原則:

  • 開啟賣家帳戶時,申請人須提供由政府發出的身份證明文件
  • 所有出售物品均需掃描,以分析商品的潛在危險
  • 可疑物品會被即時禁售

「山雞變鳳凰」到底如何做到?「華爾街日報」記者實測整個過程後表示其實不難。今年 9 月,他們以駕駛執照和銀行帳戶成功開設 Amazon 商店後,隨即走訪新澤西州 (New Jersey)的連鎖雜貨店 Michaels 和超市 Trader Joe’s 後巷,撿拾被棄置的商品。最終收穫有:模具、剪貼簿和尚有半年才過期的檸檬醬。

物品經一番清潔後被打包送至 Amazon 的貨倉作登記,迅速上架。由於他們額外支付了 39.99 美元(約 310 港元)的會員費,貨品更被標為「優品(Prime)」。整個過程中,Amazon 的工作人員並無詢問貨物的來源。

Chris Grantham 是前 Amazon 倉務員,品質監察是他的工作之一。「公司要求速度優先,效率不達標的員工會受到懲罰。」Grantham 說:「我們每天都要處理數量龐大的貨物,假如要仔細用機器掃描的話實在太浪費時間了,每小時大概只能檢查數百件商品。所以即使發現商品損壞了,我也會裝作看不見。」

最後,記者購回所有物品,但部分包裝已變得面目全非。上週六,Amazon 寄來電郵,告知他們「帳戶已被凍結」,原因是「未能達到品質標準、違反銷售條款及商業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