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制國家搞創科:印尼創科部門的困境

A+A-
4 月 17 日,德國 Phoenix Contact 總經理 Frank Stührenberg(右一)向德國總理蕭爾茨(右二)及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右三)介紹能源網絡控制技術。 圖片來源:Julian Stratenschulte/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印尼是現時最龐大的穆斯林國家,人口超過 2.7 億,2022 年經濟增長達到 5.31%,創九年新高,是東南亞其中一個極具潛力的經濟體。然而,印尼近年步向專制,收緊言論自由,窒礙公共討論。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畢業生 Andree SuriantaHali Aprimadya 就在學術網站「東亞論壇」發表評論,分析印尼的創科前景。

2023 年 1 月底,印尼國會一個負責監督能源、研究和工業政策的常設委員會,呼籲總統應該罷免印尼「國家研究和創新機構」(BRIN)主席韓托科(Laksana Tri Handoko)。自 2019 年成立以來,該機構一直面臨各種挑戰,在管治、規劃和人才選用各方面不斷引起爭議。最近的風波則關於敏感研究材料外洩,BRIN 研究人員未經授權向記者洩露機密國家預算,又妄自就一些自然災害預測發表公開聲明。

在印尼,研究機構沒有權力發佈與自然災難有關的聲明。該委員會認為 BRIN 越權分享訊息,顯示其對職員管理之不足。幸好研究人員公開的數據準確,沒有帶來重大社會影響;而對於一個只有幾年歷史的新部門而言,這類管治問題也許不罕見。不過該委員會最後提到,BRIN 只能確保 4 分之 1 的預算,顯然有關部門根本上能力不足。

BRIN 最初是「國家研究和技術部」(Ministry of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的一部分,後來該部門被解散,整合成為「國家投資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自此,推動大學研究的責任轉交予「國家教育、文化、研究和技術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而 BRIN 則是統籌印尼所有公共研究機構的部門。

創科集權不一定失敗,問題是⋯⋯

長久以來,印尼一直希望把研發和創新活動提升為經濟發展戰略工具。政府希望透過這次架構重組,減少眾多公營部門和研究機構之間的重疊,把研究工作集中起來。Surianta 和 Aprimadya 認為,無論是分權抑或是集權的創科政策模式都有成功案例。美國和歐洲的研發工作以去中心聞名,部門與部門、甚至國與國之間,會透過協調方式來增加效率。歐盟就正嘗試協調各成員國的知識產權體系,希望建立一個共同的健康數據設施。

相反,新加坡和韓國則採用相對集中的模式,印尼亦相對接近韓國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治理體系。BRIN 和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Korea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都有類似組織架構和政策命令,旨在將所有公共研究機構整合和協調在單一部門下。該組織通常可以劃分兩部分,上層發揮諮詢功能,下層則是專注執行。BRIN 的諮詢委員會就包括「規劃和國家發展部」(Minister of 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部長和「財政部」(Minister of Finance)部長等高級官員。

把主要官員拉進諮詢委員會,本來可以增加部門的權威,便於構思研發政策的計劃和預算,但 BRIN 很快就陷入種種管治問題和黨派爭議。看來政府把韓國模式植入當地的同時,仍需證明新部門在項目管理以至政治上是否能取得成功。而現任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已經在位十年,外界都關注明年的大選能否如期舉行,以及他會不會又或者以甚麼方持維持權力。來年的政治變局,可能會為年輕的創科部門帶來重大影響。

最終,印尼科研的發展,不僅取決於 BRIN 是否成功,還取決於領袖們的政治意願,決定創科活動在印尼發展議程中排在甚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