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運動,改變了法例和職場甚麼?

A+A-
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台灣近日捲起 #MeToo 風暴,從政黨、演藝圈到傳媒界,紛紛有受害者揭露自己曾遭受不當待遇。始於 2017 年的 #MeToo 運動從美國蔓延到全球,打開了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與討論,5 年過後,職場方面有甚麼改變?對剛進入社會工作的 Z 世代來說,他們面對的職場文化是否更平等?

自 #MeToo 運動開始後,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 Tomas Chamorro-Premuzic 觀察到職場上一些改變,例如許多大企業現在提供旨在防止職場騷擾的強制培訓,並鼓勵員工在遇到或目睹不可接受的行為時說出來。研究顯示 #MeToo 運動導致企業行政總裁因行為不當而被解僱的人數增加;而與 5 年前相比,員工更有信心講出遭性騷擾或性侵犯的經歷;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亦表明,10 分 7 受訪者認為加害者更有可能就職場不當行為負責。

而在法律層面上,美國參議院去年 2 月通過改革法案「終止性侵犯和性騷擾強制仲裁法」(Ending Forced Arbitration of Sexual Assault and Sexual Harassment Act of 2021),禁止公司強迫遭受性侵、性騷擾的員工進入保密程序,而是以仲裁方式處理。在現行法律下,南韓僱主有法律義務調查涉及員工的任何騷擾指控,包括發生在卡拉 OK、酒吧等職場以外場所的事件;西班牙立法收緊對「同意」一詞的定義。一些員工也著手改變公司文化,包括籌劃支援女性的組織和活動,旨在解決職場的騷擾行為。

儘管民調顯示,員工比從前更有信心追究加害者的責任,但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願意舉報。英國慈善機構 Young Women’s Trust 於 2019 年的調查發現,25% 的 18 至 30 歲人士擔心會因公開談論騷擾事件而失去工作。來自美國數間大學的學者於 2021 年發表的學術研究指出,員工仍然不願意反對在職場中作出不道德行為的男性領導層,而女性往往受到更多內部阻力,這可能是性別規範和偏見的結果。

對 Z 世代而言,#MeToo 運動早期推動時,他們年紀還小,如今年輕人加入職場工作,開始意識到問題之嚴重。年輕演說家 Danielle Farage 認為 Z 世代更注重心理健康,與前幾代人相比,他們對甚麼是不可接受的工作環境自有一套理解,有可能會離開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或不安的公司,外界因此將 Z 世代命名為「離職一代」。根據 Chamorro-Premuzic 的觀察,Z 世代習慣在網上公開分享負面經歷,例如今年初有法國人因在 Instagram 指控廣告行業及客戶的騷擾行為而登上新聞頭條,引發解僱和內部調查。

台灣的 #MeToo 運動正在發酵,這股浪潮能否轉化為具體的變革還有待觀察。正如 BBC 報道所言,#MeToo 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世代更願意公開談論這些問題,但權力和特權濫用仍在持續,如果想要更好的工作環境,就需要繼續推動這場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