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成衣廠近日爆發罷工潮,工人要求加薪,衝突中造成至少 2 人死亡。孟加拉是僅次於中國的成衣生產大國,為 Levi’s、Zara 和 H&M 等國際品牌長期供貨。儘管這些品牌公開表態支持提高工資,但實際上,當成本上漲,品牌卻威脅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工廠反過來壓榨工人,反映了重重剝削,到底誰該為工人權益負責?
高於最低工資,但只是維生水準的 7 成
「華爾街日報」報道,孟加拉成衣工人每天收入僅為 3 美元,即每月約 75 美元(約 590 港元)。首都達卡(Dhaka)大批工人連日上街,罷工要求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月 208 美元。縫紉工 Hamim Shikder 也在示威人群中,他超時工作 50 小時後每月大約賺 125 美元,所賺的錢都花在兒子學費上,還要應付日益昂貴的生活用品。
根據國際品牌 H&M 數據,去年其供應鏈中約 60 萬孟加拉工人的平均月薪為 134 美元(約 1,050 港元),高於最低工資,但還不到柬埔寨製衣工人每月 293 美元(約 2,290 港元)收入的一半。德國運動品牌 PUMA 的 2022 年報告則表示,其供應商支付給孟加拉工人的工資遠高於最低工資,但僅為第三方機構評估之維生工資的 70%。
孟加拉的服裝業僱用數百萬人,主要是婦女,在扶貧減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有待遇惡劣的問題。2013 年,聚集數家服裝工廠的大樓倒塌後,國際品牌和工廠開始變革以改善工作條件。當地工人權益倡導者承認行業現在更加安全,但工資仍然太低。
取消訂單、要求多多,可以怎樣改善?
美國時尚雜誌 VOGUE 文章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國際品牌取消數十億美元的訂單,導致孟加拉超過 100 萬成衣工人失業或無薪。近年供應商又面臨品牌要求提高環境和社會標準的壓力,因此對相關行為的關注度增加,但鑑於合約中規定的時間和財務限制,他們無法作出改進。
由 20 家金融機構組成的平台 Living Wage Financials(PLWF)4 月發佈公開聲明,敦促品牌審查其採購行為是否或如何推使供應商滿足工人安全標準。另一份評估報告,乃關於投資公司今年在改善全球供應鏈中工資方面的進展,指出雖然整體而言有進展,因公司制定維生工資政策,但發現「追蹤維生工資策略的努力,則證據有限」,報告還得出結論,維生工資措施需要擴大和恆常實施,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仍有不足。
美國工人權益聯盟執行理事 Scott Nova 認為 ,孟加拉吸引如此多時尚產業業務,部分原因正是因為它薪資水平較低:「許多品牌聲稱在供應鏈中制定了政策,要求提高維生工資,那為甚麼這些品牌沒有向孟加拉的行業施壓以支持工資上漲?」 現實是,西方品牌的快時尚模式建基於亞洲工資低廉,品牌相爭,為提供盡可能便宜的服裝,迫工廠接受低價,工廠則壓榨工人的工資。這種情況在孟加拉很常見,美國特拉華大學時尚與服裝研究副教授 Sheng Lu 表示:「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孟加拉的工廠主必須在提高最低工資和保持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