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Nielsen 的 2015 年書業報告,印度的市場規模約值 39 億美元,預計按年再增 20%。但事隔不到十年,全國人口已近 14 億之多,當地出版商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月物價飆升令成本暴漲,固然令經營更為吃力。惟業界人士警告,書商亦因而愈發保守審慎,逐漸喪失書目多樣性(bibliodiversity)。
疫情
|共191篇|
【北韓疫情】要核武,還是要疫苗?
北韓上週四首度確認國內 COVID 病例,是兩年多來不曾公佈病例的「零的突破」。儘管當地未有提及確診數字,但官方已下令嚴格封鎖全國。一日後,平壤終於表示,自 4 月下旬以來,全國超過 35 萬發燒病例,目前有 187,800 人正在接受隔離及治療。北韓曾拒絕主要由西方國家支援的 COVAX 疫苗分享計劃,與中國提供的科興疫苗。「華爾街日報」報道,北韓是次可能不得不接受他國的人道援助,但同時卻不太可能放棄核武計劃。
大型檢測所費不貲,但真的物有所值?
疫情以來,為進行病毒測試,排隊讓人用棉花棒「撩鼻、撩喉嚨」,已成為各地人民熟悉又麻煩的生活日常。但在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有些國家的衛生部門開始對進行大型檢測的好處產生疑問,尤其這些措施的花費數以億計。路透社記者就此詢問各地科學家意見,了解繼續大型檢測的實際效用。
日本何時會向遊客開關?
許多人最後一次「返鄉下」去日本旅行,已是 2020 年前。因應疫情大流行,日本至今仍向外國遊客關閉邊境,「日本時報」引述關西大學教授估計,單是 2020 一年,當地因缺乏外國遊客造成的損失就高達 10.96 萬億日元;按此推算,兩年沒有外國旅客的損失可能達到 22 萬億日元。日本政府確實收到許多放寬邊境限制的呼聲,但目前開關與否,仍有不少考慮。
學校復課,有些學生卻長期失蹤
全港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堂,但經歷長期停課及網課,難保學生會喪失學習興趣。美國大部分學校去年秋季全面復課,但公立學校卻有多達百萬名學生長期缺席,意味著他們整個學年缺席率達 10% 或以上,究竟這些學生都到了哪裡?疫情如何推使他們放棄學業?
曾詩敏:疫下,運動員無奈退賽
防疫及抗疫是重要,無奈光陰對某些人而言特別昂貴;譬如莘莘學子,譬如運動員。
COVID 後遺症:疲勞、睡眠障礙
香港理工大學上週發表研究指,4 成 COVID-19 患者在康復 12 個月內有疲勞綜合症。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表示,康復者的疲勞成因未明。在澳洲,有學者正研究長期 COVID 症狀與慢性疲勞綜合症(CFS)的關係;澳洲廣播公司(ABC)就訪問當地醫學專家,嘗試解釋為何不少人會出現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
在家工作中,消失的同事互動時光
辦公室同事之間有甚麼互動?茶水間閒聊、切生日蛋糕、下班順道走一段路?在家工作愈趨常見,對不少人來說,除非與工作內容有關,否則也就沒有理由尋找那些原本只會在辦公室出現的同事。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提醒,同事互動是辦公室日常中不起眼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去互動已產生不同影響。
疫情結束還是持續,誰說了算?
2020 年 3 月 11 日,世衛組織宣佈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事隔至今兩年,很多人問疫情甚麼時候結束。有人認為這是科學家或政府的決定,有歷史學家卻指出,最終話事權其實是在民眾手上。
【天災人禍】大型死亡事故,何時變得如斯尋常?
2019 年,中國武漢市爆發不明肺炎疫情,病毒自此傳遍世界。截至 3 月 12 日,COVID-19 已感染全球約 4.5 億人次,奪去超過 600 萬人性命,而由於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有隱瞞疫情的問題,加上計算方式不一,死亡人數或遠高於這個數字。現時,美國本身亦累積近 100 萬宗 COVID-19 死亡個案,「大西洋」雜誌專題報道就叩問,何時開始,民眾對此等大型死亡事件已經視若正常?
過度囤積?你可能已經病了……
在全港封區強檢擬實行禁足令的消息傳出後,市面上出現恐慌性搶購,不少超市貨品均告「清零」。適度購買糧食日用品,以應疫情及政策變化實不為過,但若是過度囤積,例如家中已有一定存量的用品,仍覺不夠要不斷購買,或是不願丟棄家中過期已久的物品,則有可能是出現囤積病(Hoarding disorder)的徵狀。
真有不中 COVID 的體質?
明明身邊人相繼染疫,為何有些人卻總能安然無恙?科學家正嘗試研究這類擁有「異常」體質,並希望找出當中機理,以進行藥物開發,未來可以保護人們免於再受 COVID 病毒感染。
大流行下太緊張,可能是疾病焦慮?
天氣寒冷,打噴嚏不足為奇。不過疫情之下,幾個噴嚏、幾聲咳嗽,或者會懷疑自己是否「中招」。關注個人健康是人之常情,但過度擔心患上嚴重未確診疾病者,可能有疾病焦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疫情期間,部分人的疾病焦慮感受可能變得更嚴重。
Moyashi:量子病理學
香港政府的防疫哲學盡得海森堡的真傳,可以開一門量子病理學的研究科,而作為核心理論就是「777 測不準原理」,思想主張就是你永遠無法同時檢測確診狀態與傳播路徑。
鴻若遠:隔離年代,建立自我 gym 房的重要性
在此介紹一些另類的健身工具。當然,要擁有它,除了有閒錢外,更重要的是有比商品價錢更昂貴的土地空間。
瑞士不信任政府的解決方法:公投
瑞士日前舉行公投。四項議題中除了否決「取締動物實驗」外,通過「禁止煙草廣告」、否決「取消證券發行印花稅」、否決「資助媒體計劃」的結果,均與瑞士聯邦議會及政府立場相左。瑞士資訊(Swissinfo)報道指,公民在四項議題中有三項不支持政府觀點,或許與疫情環境有關。
英國醫學期刊:寂寞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
由年底的聖誕、除夕,再到 2 月 14 日的情人節,節慶一個接一個,能夠跟摯愛一起過固然是幸福美滿,可是對某些人來講,每逢佳節卻是倍感寂寞。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形容寂寞已經成為一場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各界正視。
疫情令人老得更快?
疫情已踏入第三年,生活受限愈久,衰老速度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事實上,這並非錯覺,專家指出,病毒大流行確會加速老化,因為傳染病本身以及疾病帶來的慢性壓力及孤獨感,都會加速細胞老化,影響健康,甚至會縮短壽命。
Moyashi:液態清零和晚期疫情社會
「液態清零」的哲學就是不清零,在疫情持續發展的城市中,施行著破碎的政策,強化「晚期疫情社會」的狀態。大家心底明白無法清零,政府也知道自己的政策無效於清零,只是透過內循環的流動,延續緊急狀態所賦予的權力。
方俊傑:瀑布 —— 內斂的鋒芒
如果真要拍一齣講述疫情的電影,台灣大可以拍一齣自吹自擂的宣傳片。唏,台灣是台灣,怎可能?結果,「瀑布」主要是有關一對母女在疫情之下的生活點滴。如果你把「陽光普照」形容為鋒芒畢露,「瀑布」則內斂得多,但殺傷力依然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