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

|共39篇|

能源價格飆升打擊歐洲食品生產商,未來再沒沙律吃?

過去數十年來,Tony Montalbano 的家人一直在英格蘭東南部種植蔬菜,沒有因經濟衰退、經濟衝擊或高通脹而停止工作。然而,隨著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導致溫室供暖成本飆升,終於迫使他考慮放棄種植青瓜。在歐洲各地,農作物和食品公司正在減產。

【烏克蘭戰爭】扎波羅熱核電廠危機:砲擊為虛,偷電為實?

烏克蘭東南部城市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正受俄羅斯控制,而在當地的全歐最大核電廠近日遭受砲擊,事後克里姆林宮斥責烏國「核恐怖主義」,烏方則反指普京有意勒索西方社會,更想藉此切斷該市與烏克蘭的聯繫以便「偷電」。廠內員工和國際核能專家認同烏國之言;國際原子能機構更警告,目前局勢構成巨大風險,甚至有可能導致「核災難」。

水能載舟,沙能……儲電?

由於氣候變化及化石燃料價格迅速上漲,各國更倚重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但這些供電方法受天氣因素所限,沒有陽光及風,就無法發電,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將日常過剩電力儲起。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芬蘭研究人員近日成功安裝首個有效運作的巨型「沙電池」,充電後就能儲存可使用數月的綠色電能,以解決全年電力供應問題。

太陽爐:無需燃料的煮食工具

現時全球仍然有大概 26 億人,依靠煤炭、煤油、木柴等傳統燃料來生火煮食,過程中會產生黑碳、甲烷等有害物質,危害居民健康又破壞周邊環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 380 萬人死於室內空氣污染衍生的疾病,如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美國有款新興的太陽爐(solar oven),不用燃料,僅靠太陽熱力就能煮食。

儲藏再生能源的新辦法:二氧化碳

近年,氣候變化已經登上國際政壇的重要議程,全球 70 多個國家都制訂了「淨零排放」目標,跨國投資者放眼綠色經濟的未來,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進度,正是各國能否達到減排目標的關鍵一環。「麻省理工科學評論」報道,有意大利初創企業正致力研發把可再生能源儲存在二氧化碳,令有關發電技術更能滿足工商業需求。

比特幣環境學:挖礦活動如何摧毀美國小鎮

2021 年,比特幣累計升幅接近 60%,表現遠遠跑贏股市,令加密貨幣成為投資者的寵兒。雖然踏入 2022 年,比特幣價格回落不少,但仍有人看好其經濟潛力。不過,比特幣不是憑空出現,背後其實要經過繁複的「挖礦」過程,「麻省理工科學評論」就報道,挖礦活動造成的巨大環境影響,如何沉重打擊一個美國小鎮。

Ryan Fung:政府削上網電價,ESG 光伏無望?

有謂身體很誠實,要認清一個政府對某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最重要當然不是聽口號、看目標,而是看清楚所涉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遺憾地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實在可圈可點。近日環境局突然大幅削減上網電價回購價兩成,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收水」,引起商界和環保界關注。

農電共構:太陽能板下種蔬果

在陽光充沛的非洲大陸,以太陽能板來提供廉價電力並非新奇之事。但在這些板下種植農作物,則是值得期待的發展。「衛報」報道,一項在肯亞進行的試驗,成功利用名為「農電共構」(Agrivoltaics)的技術,以太陽能板「兩度從太陽收集能量」,既能減少水分流失,還令作物長得更大。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世界電荒:黎巴嫩的「發電機黑手黨」

中國早前電力短缺,除了影響工廠生產,更進一步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現代生活離不開電力,假如出現電力危機,一台發電機可解燃眉之急。在黎巴嫩,部分人除了依賴國營黎巴嫩電力公司緊絀的供電外,也會從私人持有的發電機獲取電力。然而,這些「發電機人」(generator man)收費不菲,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數以百萬計黎巴嫩人每月也要用微薄薪金,支付國營電力和發電機人的兩份昂貴賬單。

核能:減排唯一出路?

香港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在 2050 年前做到「淨零發電」,中期目標是 2035 年或之前,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等取代燃煤發電。雖然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核能供電的角色,但目前香港電力約有 25% 來自大亞灣核電站核電。不僅香港,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的目標,多需要由化石能源轉型到可再生能源。氣候倡議者及政策制定者現在需要作出決擇,到底是否採用核能作為減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