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政府削上網電價,ESG 光伏無望?

A+A-

有謂身體很誠實,要認清一個政府對某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最重要當然不是聽口號、看目標,而是看清楚所涉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遺憾地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實在可圈可點。近日環境局突然大幅削減上網電價回購價兩成,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收水」,引起商界和環保界關注。

自港府與兩間電力公司於 2018 年 5 月推出上網電價計劃,確實在社會取得一定成效,政府數據指出,歷年申請總數逾 2 萬宗,獲批的太陽能系統每年可生產約 2.7 億度電,相等於 2019 年生產的 74 太焦耳的 13 倍。

惟稱不上十分普及,背後原因牽涉到樓宇結構、業權、閒置土地未臻善用等因素。政府數據顯示,大部分以太陽能上網電價的申請,側重於獨立屋及村屋(76%),遠超其他場景,如私人住宅/屋苑(6%)、工商大廈(5%)、學校(包括專上學院、中學、小學及幼稚園,佔 3%)、社福機構、康樂設施/營地、工程地盤,以及農地湖泊等。

而政府卻選擇「收水」,稱考慮到發展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系統成本顯著下降,政府和電力公司決定下調價格水平,降至每度電 2.5 至 4 元,減幅介乎 16-25% 不等。

但「收水」可以替兩電節省多少錢?非科學化計算,撇除燃料調整費,中電的「平均淨電價」為 1.218 元、港燈為 1.09 元,考慮到今次上網電價削減 0.5 元到 1 元,至 2.5 元到 4 元,若以三級平均價格 3.2 元,以及減幅 0.8 元計,再乘以現時 2 萬宗每年可生產接近 3 億度電的申請,即是兩電大概能節省開支約 2.4 億元,之後每年開支約 9.6 億元。

以 2021 年為例,兩間電力公司一年在香港電力業務合共賺 114.99 億,卻容不下 2.4 億元的開支「推廣」再生能源,而且這條算式還未計及兩電可以透過再生能源,提升利潤管制協議下的准許回報率,相信這些財務數字也能夠讓外界看清楚政府和兩電對於太陽能的取態有多「消極」。

事實上,根據理工大學學者就太陽能輻射傳輸模型收集的數據,香港一年有五成以上日子都有陽光,全港約 30 萬棟樓宇的 75% 天台或頂部適合裝設光伏太陽能系統,已可生產全港總用電量的 10% 有多,每年可減少排放 300 萬公噸溫室氣體,而相關成本可在 3 年內回本。

這個做法當然也惹來環保組織不滿,質疑目前只有 0.6% 的情況下,政府能否達成「氣候行動藍圖」所定下的目標,還變相令政府承認香港不重視太陽能發展,因為翻查資料,太陽能在「藍圖」的再生能源之中早就「包尾」:所訂下 2035 年再生能源目標為風力發電(約 3.5-4%)、轉廢為能(約 3-4%)、太陽能(約 1-2%),合計約 7.5 至 10%。

而理性分析,政府(或電力公司)補貼再生能源不可能永無止境,但現時又是否一個合適時機去削低上網電價回購價,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唯一值得市民安慰的是,現時情況仍未壞到令外界無所適從,不會像一些地方政府拖欠光伏企業補貼般,給商界留下很壞的印象。但願之後仍有一些大型投資者選擇去投資再生能源,把農地、堆填區閒置土地發展太陽能,不會因為投資回報降低且不明朗而卻步。

最後,想提出小小建議,第一是考慮提升檢討價格時決策的透明度,降低投資者的不確定性;第二是居安思危,在全球能源價格急升、ESG 概念抬頭、煤炭和天然氣成本增加之際,是否應該反其道增大發展包括太陽能在內的再生能源。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