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共10篇|

一部主婦口述歷史,記載經濟起飛前的日本家常菜

「住家菜」不只滿載回憶,亦反映了社會變遷。日本調理科學會橫跨 4 年,推出全套 16 冊的「繼承傳統 日本的家庭料理」食譜書,便結集了 1960 至 1970 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前,扎根全國各地的 1,880 道家常菜色,希望讓故鄉的味道留芳百世。整個系列製作時長近 10 年,動員逾 300 名研究者,一批昭和主婦更是全書的靈魂人物。

無鹽生活:印度原住民的食鹽替代品

食鹽不單是常見的調味料,用以提升食物味道,其含有的鈉亦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提供身體所需的電解質,以及維持細胞外液和酸鹼平衡;可是過量攝取鹽分又可能會引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都市人對鹽又愛又恨,長居於深山的印度原住民阿帕塔尼(Apatani)部落則難以獲取食鹽,卻又意外開發出一套無鹽生活,以天然灌木作替代。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武漢肺炎所改變的餐飲習慣

餐飲業可以説是這次武漢肺炎災情之中,最深受重創的行業之一。美國餐飲業的雇傭人數超過 1,500 萬,產值高達數以萬億計,普通人平均每週外出用餐五次,自疫情爆發以來,由於各種限制措施,盈利下跌,不得不大幅裁員。目前美國的餐廳陸續重開,未來外出用餐會受到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