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蚊蚊:燒賣魚蛋蝦餃

A+A-

不知不覺回港已經一個月,光是隔離就用了兩星期。一出關,不用上磅我都知道自己重了兩公斤。每日在酒店準時吃三餐(中學之後我都幾乎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早上 8 點早餐,中午 12 點就要吃午飯,然後晚上 6 點半晚餐。簡直就是豬圈般的生活,為了不浪費我都把食物吃完。才相隔 4 個小時,還沒有消化完早上的粟米粥和炒麵,就要準備吃咖哩雞,飯盒一打開,聞到味道我就飽了。

供餐不知為何很多炸物,炸雞炸魚炸豬排,避免喉嚨痛(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喉嚨不舒服有多緊張),所以逢炸的我都叫酒店不用送來。空出來的一餐,下午或晚上可以叫外賣。

我第一天就吃了心心念念的茄汁鮮牛肉通心粉,滑蛋多士烘底,凍檸茶。簡直既興奮又期待,收到時還不小心尖叫了一下,擺拍了好多張照片。

晚上吃菠蘿咕嚕肉飯,老火湯,下午茶西多士要多糖漿(在台吃過幾間都是加煉奶,我很憤怒)再加隻蛋撻和熱奶茶。

一出關,先是衝出去吃腩雜河!墨魚丸雙併雲吞麵,譚仔番茄三小辣米線,雞翼豬紅蘿蔔腩汁車仔麵,還有土魷肉餅飯;本來近年減掉了飯量,因為有肉餅,我把超大碗的白飯都吃完了。

以前我也會吃些壽司意大利粉呀甚麼的,但今次完全不想,我回來的目的就是港式食物和茶記!可恨不少餐廳都不營業,比如澳洲牛奶公司。

還好我的愛店永發醉雞煲還有開門,晚上外賣回家邊看電視邊吃(早前 ViuTV 的旅遊節目「玩埋我嗰份」,日台港主持互相幫忙完成對方的玩樂心願清單,我便介紹了永發,香港主持人幫我去吃。今次終於,我回來,自己玩返自己嗰份)。

前天跟朋友在鹿頸行完山,回程在小吃店買了燒賣魚蛋腸粉當晚餐,多醬多芝麻辣魚蛋加甜醬,裝滿滿一大盒,再加一塊多醬多奶多糖的夾餅。嗚不誇張,我簡直感動到要哭出來。隨處可見的小食,去了他方,變得鑽石般珍貴。

台灣是有很多美食,但總是沒有這些家鄉的味道(身邊的台灣朋友就沒有吃通心粉的習慣),一口番茄汁,激動得眼睛濕潤。原來 comfort food 這麼重要。以前去長旅行動輒半年幾個月,尼泊爾印度歐洲,我以為自己吃甚麼都可以都無所謂,有鋼鐵腸胃;出書時曾在台灣住過八個月。也非常習慣。

林林總總的食物、隨處可見的海和霓虹招牌,背後有太多意義,可一不可再,組成獨一無二的風景。味道重要,卻又超越了味道本身,因為盛載了許多回憶許多愛許多習慣,我之所以為我,在這個小小土地的橫街窄巷,燒賣魚蛋蝦餃,組成血與肌肉,讓城裡面的人成為很香港的香港人。

我的印度和拉達克朋友,每日都只吃家鄉菜,甚至出國,也要帶上自己家的 naan 餅或香料。我問,你就不能吃點別的嗎?直至有一次我成功力邀他去吃韓國燒烤,他才第一次吃到韓國食物。

本來我覺得很誇張的事情,現在很是明白。

熟悉的東西正一點一滴地消失,城市掉了色,像水彩畫濕掉之後融掉爛掉,你拿著半張紙片,記得一點點,努力回想又好像忘掉一點點,腦中努力拼湊出原來的樣子。但到底甚麼是原來的樣子呢?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就是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

捉不住的太多,只能以最熟悉的日常與食物,包圍出一個最堅實的堡壘。提醒自己要記得的人與事,牢牢抓住城市最後的輪廓。活在沒有真相的時代,吃進肚子裡的就是最真實的。

一碗番茄通,坐在電車上層,一別不知何日見;應該是因為風太大,所以淚眼婆娑。

有今生無來世,每次吃飯都是一場紀念。祝大家百毒不侵,豐衣足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旅行打雜寫作人,一舊雲旅行者雜貨店店主,輕背包文化旅行體驗公司創辦人之一。現旅居台灣。 曾任雜誌編輯及電視主播記者。 2011 年辭職脫離辦公室,開始浮遊旅居生活,投入自由文字工作。 著有台灣出版,記錄西藏尼泊爾印度215天陸路見聞《旅活》, 以及合著《良業遊民》。 曾主持香港電台 <城市遊棄>,<自遊香港>, 以及ViuTV <404不存在的國落>,<返鄉下>等旅遊節目。